中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于2003年由中专升格的一所年轻高职院校。学院党委励精图治,努力锤炼领导能力,认真践行科学发展,经过短短五年时间,各项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学院在校生规模由2442人上升到12435人,建筑面积从不足7万平方米增加到33.4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由586亩扩大为3312亩,实习基地从300多亩增加到4352多亩(含租用地)。并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学院跻身国家示范性高职院行列。
一、全面规划,锤炼统筹发展能力
党委组建以来,面对底子薄、区位差、专业弱、困难多等问题,始终坚持把抓住机遇,破解难题,实现快速发展,作为衡量自身核心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2003年院党委根据“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校园秀美、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立足农林,统揽全局,协调发展,整体规划,认真绘制并积极组织实施《校园总体建设发展规划》、《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经过努力,符合现有办学规模的新校区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集教学、科研、生产、观赏于一体,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科技示范园区已经形成,园区现已成为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师科研的平台、引育良种的园地、科技示范的窗口,并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已由原来的15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以农业为主,突出林业,适度发展涉农二、三产专业58个。
在此三项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党委认真研究制订并稳步推进了学院科研、双师队伍的培养与引进、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新三项规划,学院内涵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二、勇于探索,锤炼创新发展能力
在办学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院党委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敞开校门,融入社会,走创新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办学新机制。
一是校企合作办学。2004年与南京青龙山生态园林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办学,企业出地150亩,出资8000万元创建了江宁校区;2007年无偿受让了中江种业股份2200万元;企业出资3000万元,共建实训基地――园林工程教学工场。
二是校地联手共建。2003年争取到属地句容市政府无偿划拨800亩林地与我院共建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2006年属地政府又出资2000万元与我院共建体育馆;2008年属地政府又无偿划拨土地1853亩、转让2万多平方米建筑与我院共建高庙示范园。
三是组建职教集团。2004年学院联合省内外14所职业学校和11家农林企业组建江苏农林职教集团,创新实施了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内涵的农林职教集团“五链”运行机制。近年来,先后与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江苏红太阳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办了“光明乳业班”和“红太阳班”,校企合作办学取得了新突破。近几年来,学院还积极争取“948”及“973”等各类项目资金达9400万元。
三、服务社会,锤炼特色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只有弘扬自身办学特色,才能有生机活力。学院党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提出“把党旗插到农民田头”,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进农村、技术帮扶进农户”的“两进”工作。以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为依托,以技术培训为手段,以良种推广为重点,技物结合,党总支到镇、党支部到村、党员到户,带动千家万户,致富一方百姓。
一是产业拉动。草坪草是我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中托起的第一方农业支柱产业。几年来,带动农户2万余户,年产生效益近3亿元。彩叶苗木是我院托起的又一个地方农业支柱性产业。现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推广面积2万多亩,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林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的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二是科技推动。三年来,累计推广农作物良种200多个、年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商品猪20多万头。
三是企业带动。绿苑园林实业总公司是学院的院办企业,公司党支部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先后在句容市的华阳、后白等乡镇建立了生产基地,直接带动1万多农户增收致富。
四是培训驱动。重点培训能帮助和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农民经纪人和农村生产技术骨干、科技致富能手。近三年,各党总支累计培训2万多农民,培养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
“科技成果进农村、技术帮扶进农户”工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两次视察学院,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认为是“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好典型”。
四、以人为本,锤炼和谐发展能力
学院地处县城,毫无地域优势。以人为本,吸引师生,留住人才,凝心聚力,和谐发展是党委的重要责任。
“民生”工程得人心。党委一班人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心里装着教职员工。几年来先后启动了“安居”工程,152套22000平方米的“安居”房基本解决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住房问题。投资200多万元,解决了道路两侧两个校园的安全通道问题。投资250万元,彻底解决了师生供电供水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福利待遇,收入翻了近3番。居住环境得到了美化,生活配套设施得到了改善。工会活动开展得的有声有色,师生员工精神生活进一步得到了丰富。
“民主”工程聚民心。学院党委围绕党务、政务公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开通了书记、院长网上信箱,架起了领导与师生沟通的桥梁。几年来,信箱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2002条,直接回复的有582条,并以书面督办件的形式加强对重要问题的整改和落实。建立了“三联系”制度,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干部选拔任用、教师考核晋升、学生评比奖励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事事有章可循。
“关爱”工程暖人心。学院建立了“三联系”制度,即每个院领导联系一个系,每个中层干部结对一个班级,每个党员教师联系3至5名学生。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生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培养优良学风,做学生的学习导师;关心学生就业,做学生的择业导师;培育优良品德,做学生的人生引路人。构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网络。“三联系”工作开展以来,已联系班级240多个,联系学生3000多名,被联系学生中有319人发展入党;参与党员达1100多人次,参与干部达260多人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