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体系
引领和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近几年来,我省高校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建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体系,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在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工作载体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落实科教兴省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思想理念创新,构建良好工作格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往往决定着怎么样的工作局面。回顾这几年来的工作,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高校党建工作规律,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以人为本抓党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作目标从“党要管党”向“发挥作用”转变,在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的工作在引领和促进事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二是工作内涵从决策管理向确立党员主体地位转变,在抓党内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加强党内民主,更加重视以党员为主体做好党的工作,努力提高师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三是工作方式从简单的说服教育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贴近基层、服务师生、关爱党员成为工作主旋律。

  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关键。几年来,我们着眼于建立“三个层面”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一是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督促高校及时制订、修订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二是确立二级学院(系)领导管理体制,2006年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斯鑫良同志的领导和参与调研下,提出以“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交叉任职、共同负责”为内容的学院(系)“党政分工协作、共同负责”管理机制,保证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2008年9月制订《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分5大项31小项进行量化考核,强化和落实各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职责,以此为契机,许多学校建立了党委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党建经验交流研讨以及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等制度,不断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

  三、坚持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先进性

  基层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做好基层组织创新工作对于推动整个党建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几年,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一是创新组织工作制度体系,2007年在工委书记、厅长刘希平同志的亲自领导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作出明确规定,加强党建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二是推行学院(系)党组织负责人直选,鼓励、指导高校二级学院(系)开展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选工作,今年上半年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高校已在15个学院(系)进行了成功试点,目前这项工作正处于总结推广阶段,党的基层民主有效推进了学校民主;三是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员发展工作,明确提出学生“支部建在班上”、教师“支部建在学科上”,积极探索党组织设置的多种有效形式,如在后勤聘用人员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党支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中组建临时党支部等。积极探索建立党员发展票决制、预审制、预备党员承诺制、转正答辩制、责任追究制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四、坚持教育载体创新,增强党的工作吸引力

  教育载体创新,是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党组织活力的重要环节。这几年我们着力抓好“三个结合”,推进教育载体和活动阵地建设创新,带动了整个党建工作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的创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一是把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及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在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效能建设活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同时,先后在全省高校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三树一创”主题教育活动和以“和谐团队、和谐发展、和谐校园”为内容的“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以良好的领导作风、党风带动了教风、学风和校风;二是把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促进师生党员成长成才与党的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建立校院(系)两级党校和网上党校,开辟党员“先锋岗”、“示范岗”,推进党建工作“进社团、进公寓、进网络”,特别是2002年以来教育工委每两年开展一轮支部建设创新活动成为制度,各支部紧扣教学科研、专业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和素质提升、成长成才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累计有6000多个党支部、8万多名师生党员参与;三是把开辟党员教育新阵地与拓展党建工作平台有机结合,教育工委实施学生“党员之家”建设计划,许多学校开辟了“红色”活动场所,配备教育活动设施以及党建学习资料,组建以学生党员骨干为主体的“党员之家”管理团队,省、校两级已累计投入800多万元,建成校、院(系)两级“党员之家”400多个,省级示范性“党员之家”57个,大大改善了党员活动条件,为学生党建工作开辟了新的平台。

  五、坚持队伍建设创新,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党务干部是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务干部队伍是做好党建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我们重点抓好“三关”,使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充满生机活力。一是把好党务干部“入口关”,规范准入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基层党务干部一般从优秀大学毕业生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同志中选拔,不少学校还参照公务员录用办法从社会上考录党务政工干部。2006年建立高校组织员制度,目前全省高校已建立一支1000多人规模的专兼职组织员队伍;二是强化党务干部“培训关”,建立省、校、院(系)三级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理论研讨、党建研究、参观考察等方式加强对在岗特别是新上岗的党务干部进行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水平;三是创新党务干部“使用关”,加强党建工作力量整合,建立“综合导师制”、“党建导师制”、党员教师结对联系学生、聘任专兼职组织员等,形成了由党员骨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支部书记、思政理论课和社科教师广泛参与、专兼结合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力量。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