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为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中共辽宁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

  高校党建工作既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把提高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上来,才能使高校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努力开创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委高校工委紧密结合辽宁高校党建工作实际,组织高校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我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一是以十七大精神武装高校党员干部,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引导广大师生结合实际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不断引向深入。同时深入贯彻第十五次、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是加强条件保障机制建设,设立高校党建工作专项经费。辽宁省委、省政府对高校党建工作高度重视,2007年,经中共辽宁省委第十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按每名党员人均每年100元的标准,专门划拨高校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每年约900万元,用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条件保障机制建设,为开创我省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管理,夯实执政基础。一方面是积极推进高校党建“三进”,即:党组织进公寓,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党建工作进网络,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党建工作进社团,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认真做好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通过严格程序,健全制度,加大了对高校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解决了大学生发展党员的瓶颈问题,基本确保了“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大学生党员比例逐年提高。

  四是以提高治校理政水平为目标,不断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为标准,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省的战略高度,着力加强我省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要求,注重在配齐配强高校党政一把手、干部交流、不称职干部调整、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好、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较高管理水平的高校领导干部队伍,为辽宁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加强考核培训,对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有着全面了解和掌握,为加强干部的日常规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确保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几年来,着重理顺了民办高校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建立健全了民办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通过选派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暨教育督导专员,进一步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的作用,保证了民办高校依法办学,健康发展。

  二、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努力推进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经济规律、教育规律,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站在把握未来的高度进行战略决策,实施了《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行动计划》。普通高校由2002年的66所增加到2008年的81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由2002年的73.4万人增加到115.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2.7%提高到35.3%;35所省属高校完成了扩容改造任务,累计投资217.7亿元,其中利用资产置换、吸引社会化投资108.5亿元;新增教学用地461万亩,新建校舍1208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了50所万人大学。改造后的高校新增净资产为负债总额的3倍以上。同步加大了高等教育投入,2007年与2002年相比,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了 50%,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10%。“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致力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辽宁的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06年我省对26 所学校的99个新增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估,目前已建成200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北大学等9所高校试办了软件学院,培养了2000余名复合型软件人才;东北财经大学等4所高校设立了国际商学院,培养了近1000名国际商务型人才。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28所高校,其中25所获得优秀,优秀率为89.3%。有4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3.科研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显现,高等学校的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加强。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2007年科技经费达到27亿元。目前,高校承担了全省50%以上的国家“863”和“973”项目、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以上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每年在研重大项目1500多项;转化科技成果2800项;高校投资科技型企业66家,科技产业总收入 100亿元。

  4.努力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维护了高校稳定的大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债务问题,把化解债务作为维护高校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多渠道解决高校债务尤其是贷款问题。截至2007年底,经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总行批准,将35所省属高校的63.8亿元贷款置换为国家开发银行长期贷款,高校的短期融资与偿债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很多高校依靠教学、科研、服务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造血功能,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创收能力不断增强。在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的背景下,省属高校肩负历史使命,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过资产置换、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利用社会化投资108.5亿元,占总投资的50%。

  5.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认识高等教育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完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强化就业工作。2003年以来,省政府建立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和政府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爱心助学、伙食补贴、特困学生补助及减、免、缓学费等资助措施,全省累计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万人次,发放各种资助奖助金12.3亿元。 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新的国家(政府)奖助学金政策,覆盖面达到了高校在校生的20%以上,基本覆盖了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省政府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市场。2006年,省政府整合教育、劳动、人事等系统的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在市县两级劳动系统114个就业和社保服务中心设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全省安排专项资金7200万元实施“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安排大学生创业资金1.2亿元实施“大学生创业工程”。五年来,全省高校累计毕业生总数达到74.3万人,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省政府将促进就业创业的小额贷款、普惠培训、岗位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的惠及范围,制定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等10个方面94项政策。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着力解决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辽宁省委已经确定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正在着手制定《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拟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工程”》和《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高工程》两大工程,着力解决困扰高教强省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如通过加强重点建设,解决高教大省不是高教强省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毕业生有学历少能力的问题;创新科研体制,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全面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问题;强化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扶困助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层次与水平,解决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加强高校科学管理,解决整体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增强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撑能力问题等等。并通过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确保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确保高教强省任务的实现。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