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的实践过程中,大连理工大学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抓住本科生培养这一基础性的重点环节,明确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本科培养质量提高的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科学定位,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新体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职能。提高教育质量,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目标要求的培养体系。
(一)科学定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根据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确立了“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工作方针,将精英人才的内涵界定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将精英人才的素质特征概括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放的国际视野。
(二)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定位,大连理工大学构建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框架,概括起来为“三项机制”、“两项保障”。“三项机制”即多元化的培养机制、研究型的教学机制、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机制;“两项保障”即师资队伍保障和教学资源保障。
为保障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运行,学校出台了“五种模式、五个推进、两个实行”的具体保障措施。“五种模式”分别是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本―硕―博”相贯通的工程科学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紧密衔接的工程开发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复合与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五个推进”分别是推进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大规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推进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推进教书与育人的密切结合;“两个实行”是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实行书院制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二、德育为先,奠定精英人才成长的思想基础
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其实质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在构建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抓好“三个着力点”,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二是以责任担当教育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行动力,三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优先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校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核心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加以优先建设,并形成案例教学的鲜明特色。学校承担了教育部重大委托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库研究”,主持研制开发了国内第一家基于网络环境、全面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网络交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网络交流平台(http://www.dlanli.net),建成了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主持编写了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材,努力形成“大工品牌”。学生在鲜活的案例教学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成为学生真正欢迎、真心喜欢、真正受益的课程。
(二)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激发学生谋划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与追求为目标,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骨干,深入开展责任担当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通过理性思维、升华情感、明确责任等教育过程转化落实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并不断加以固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对民族、社会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
(三)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需要出发,学校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发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建立了“课程、讲座、读书”并举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广泛参与自我教育的活动体系,文化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根据理工为主的学科特点,学校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教育,加强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主、兼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和国际视野。
三、深化改革,破解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难题
大连理工大学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新体系过程中,注重以破解制约培养质量提高的各种难题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破三个壁垒”、“理顺五种关系”、“强化三方面建设”。
(一)打破三个壁垒
即打破学科专业间的壁垒、打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壁垒、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壁垒。
大力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实行按大类招生,由现行的按专业招生的方式向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方式转变,推行以学院(学部、系)为单位,按学科大类招生改革;二是实行按大类培养,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以面向学科门类、学科大类和学科专业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认真做好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方案;三是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为牵引,依托学科优势,在机械、电信、土木水利和化工4个大学科下,按大类培养的理念和“大工程”观,分别构建面向工程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一方面把学校科研的项目、设备、成果向本科生开放,使教师将教学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将学习知识与了解科学前沿结合起来。二是推行“小班授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和“少学时课程”。要求院系和教师积极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探索研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式、自主式学习,促进学习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理顺五种关系
理顺五种关系,就是进一步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理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顺统一性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理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学校通过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理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注重在推进产学研结合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理顺统一性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繁荣社团活动,理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三)强化三方面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在教学资源建设当中,着重强调优势专业、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网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和保障。坚持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把握师资队伍建设“三个立足点”,一是加强培养和引进,努力建设一支兼具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教师队伍;二是建立制度并加强师德建设,要求并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三是通过教改立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制度建设是保障。根据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学校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从八个方面,进一步建立或完善了学分制,教学团队制,青年教师合作导师制,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等,初步建立了保障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长效机制。
我们在推进学校这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深深体会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是重要抓手。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的新体系而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