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党委紧紧抓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主动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我校改革发展实际,转变办学思路,着力在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上下功夫,在创新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突出办学特色上下工夫,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切实为云南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实施“夯基工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解开观念中的禁锢,打开发展思路,其核心是要抓好工作落实。实现党对高校的领导,必须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根本。校党委坚持不懈抓“夯基工程”,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夯实党建基础,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发展后劲,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学校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坚持不懈抓“基础工程”,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夯实工程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培育新的工作增长点,使学校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近年来,学校党委通过在大学生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五创新”(突出“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开设“网上党校”,实现在线学习;改进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方式;实行党员班主任兼学生党支部书记制;加大对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的培养力度)和“五加强”(加强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建设;加强班级党支部建设,扩大发展党员工作的覆盖面;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狠抓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定期的专题研究)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使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40%,把优秀大学生都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又好又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一年级按专业或跨专业建立学生党支部、二年级以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点上的目标基本实现,党建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大了把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学术带头人、知名教授培养成党员和把优秀中青年党员教师培养成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力度,目前,教职工党员占教职工人数的53.1%,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党员的比例达60%,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提高了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共产党员先进性在灾害和困难面前得到彰显,5.12汶川大地震后,全校师生和党员心系灾区,在自愿捐款43万余元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号召又掀起了自愿交纳“特殊党费”的热潮,教职工党员交纳特殊党费52.8万元。学校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高校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切实抓好关系师生利益的各项工作。近年来,校党委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文件,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总结形成了效果良好的五项制度(家校联系、班级诚信互助基金、学生工作特色项目、班主任工作考核、学生工作督导),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和推广。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等成绩显著,2005-2007年连续被省政府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学校(均排名全省第一);涌现出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2006年全国大学生百名年度人物胡颖等新一代大学生典范;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6年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表彰。学校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等荣誉。
二、实施“质量过程”,彰显办学特色和优势
学校党委牢牢把握高等教育规律,主动适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优势,用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办学理念,灵活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打好“农”字特色牌,办学更贴近云南实际、农民利益和产业需求,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一系列亮点。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已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其中获国家级、省级名师奖5人;有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73首席科学家、十大兴滇人才等30余人,为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强化科学研究工作。全校已形成管理干部人人支持科研工作,教师人人参与科研活动的氛围。学校主持973计划、863计划、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74项,在研经费增加到2亿多元。形成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植物病理研究、滇型杂交水稻育种、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研究、云南省地方优质猪种改良选育研究等特色。科研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1.2亿亩,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用1.6亿亩,培育的畜禽品种推广养殖1.5亿头(只),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获国际、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6项。
实施质量立校工程,强化本科教学改革。近年来,在实施“教育部新世纪教学质量工程”中取得优秀成绩,居云南省高校前列。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增列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省部级重点学科增加到17个,省级重点专业增加到9个。建成了3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办了花卉、烟草、普洱茶、中草药等一批特色专业。获国家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1个。在“教育部新世纪教学质量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居云南省高校前列。教学改革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教育部对我校开展的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中,评估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实施校园亮化工程,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完成了校园环境的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显现出大学应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校园环境面貌和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实施“下乡工程”,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实现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长期以来,学校党委以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为突破,紧紧围绕“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工作,扶贫力度大,帮扶方式创新,工作开展到位,实实在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近年来学校承担了挂钩扶贫工作、“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工程,组织教师200余人,选派科技副县长7人、副乡镇长9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18人,实施科技推广项目10项,“兴边富民”项目7项,举办科技培训班30期,培训技术人员3767人,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还与昆明、红河、玉溪、曲靖、文山、怒江等州市和剑川、姚安、镇康等县签订了地校科技合作协议,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高度评价,两次获得“云南省扶贫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第一批选派9名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其中4名指导员受到了省委、省政府表彰,中共剑川县委、县政府推选学校为“先进派出单位”。同时学校破除围墙,与周边社区全面推进合作共建工作,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学校软硬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肯定,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当然,学校的工作与其他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党委正带领全校师生为把我校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