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科学发展
谱写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共合肥工业大学委员会

  合肥工业大学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校党委领导下,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加强特色建设,实现重点突破,谱写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坚持理论武装,提升发展理念,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校党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握方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合肥工业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合肥工业大学”这个根本问题,制定实施“三大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确立了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凝练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深化管理改革、培育校园文化”的办学方针;凝练和培育了“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理念进一步清晰,已内化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全校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团结奋斗,推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创建一流本科教学。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取得零的突破。

  二是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关键性、前导性、基础性的问题,规划科学研究,组织科研团队,建设科研人才高地,倡导“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十分重视把产学研的效果落实到学科建设中。加强了“理工结合”和“文理渗透”,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取得较大成绩。几年来,科研年度到帐经费由3692万元增长到13531万元,增幅达266%,平均年增长率达30%;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均得到较大提高;保持了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不断线,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入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五年来校办产业产值达90202万元,利税5628万元,对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学位建设的贡献率逐年提升。

  三是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精心规划学科建设,“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211工程”三期建设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启动规划。五年来,共投入学科建设专项经费6301万元;新增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个增加为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2个增加到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65个增加到83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引智创新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均取得较大进展。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高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的方针,通过系统设计,分层推进,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整套工作机制。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质量明显提高。五年来,累计新进教学科研人员70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得到较大提高;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均取得突破。

  五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加快学校基本建设步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底,学校固定资产增加到178374万元,校舍面积增加到125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图书馆建设快速发展,各类电子文献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师生员工学习、工作提供了便利;校园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为师生员工开展健身运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有力

  一是校党委注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坚持校院(系)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各级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思想理论素质明显提高,全校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持续强化。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几年来,共发展党员11209名,实现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1个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8个基层党组织获省级先进,7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7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32个基层党组织获校级先进,112 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33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三是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校党委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办学治校能力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制定并严格实行《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校级领导班子的民主建设得到充分加强。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并实施《党政领导班子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实施办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及持股的规定》等文件,坚持领导干部年度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诫勉、廉政谈话等制度,几年来,学校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一次荣获“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

  五是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形成了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一协调的良好格局。2006年,学校被评为“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在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基地。学校连续2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四、经验和体会

  1.坚持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几年来,学校所取得的各项重大成绩,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凝聚人心,真抓实干的结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2.坚持重点突破,精心谋划,凝心聚力,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有效方略。几年来,学校以“争先进位快发展”为动力,以“三评一庆两目标”为重点,寻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三方面的重点突破,才保证了“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实践证明,实施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工作才有较快发展。

  3.坚持特色创新,发扬优势,科学定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途径。几年来,正是学校科学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不断汇聚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才推动了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4.坚持人才强校,以人为本,汇聚队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之源。几年来,正是不断深化对人才战略认识,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引进和培养人才,学校才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坚持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学校的根本抉择。

  5.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方向,统揽全局,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几年来,正是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握规律,科学决策,统揽全局,协调和凝聚一切力量,才推进学校的总体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