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大学委员会
安徽大学党委紧紧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第一要义,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统筹协调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关系,在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上下功夫,积极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事业发展规划
学校党委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
首先,贯彻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学校发展目标、任务和办学思路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国际化眼光、现代化理念、大众化要求审视学校发展的现状;其次,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再次,树立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努力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及其他层次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学校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谋划学校发展战略。2004年学校召开第六次党代会,在总结自身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学校内涵的充实、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参照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实践,确定了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定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至2015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学科特色更加鲜明,综合优势更加突出,人文氛围更为浓郁,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
学校在认真总结“十五”发展成绩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研究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在各类规划中都具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省情校情的实际出发,科学确定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发展目标,真正把创新模式、发展内涵、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学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突出内涵提升,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学校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工作,根据学校的特定背景和实际情况,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确定优先发展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加快高校建设和发展同样必须依靠人才。学科的内涵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上台阶等,这些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呼唤人才,需要人才。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进与稳定并举,培养与补充并重,师资队伍规模稳步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此外,学校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通过公开选聘、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同志充实管理干部队伍,改善了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从几年的工作实际来看,各院系、部门的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学校全局工作得以快速健康发展。
以学科建设为关键,扎实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一直把各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共同繁荣作为一种战略考虑,坚决贯彻到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文理并重的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保持传统学科与发展新兴学科的关系等,构建具有安徽大学特色的学科结构。
我校特别注重通过加强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文理学科的共同发展。积极倡导和支持文理交叉渗透,多学科联合、整合,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想和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攻关,积极探索跨专业、跨部门的研究体制,有意识地打破院系壁垒,支持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建设和跨学科重大项目与课题的申报,从而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
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加强校企、校际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激发科技研发创新的活力。按照“高位定标、服务地方”的思路,一手抓高层次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一手抓面向实际特别是面向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学校科学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为国家特别是本省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同时,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二是大力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坚持把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本。我们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性教学;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工程,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实施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实施“三基并重、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学分制,推行导师制和导生制,实施大学生“启航工程”,鼓励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强校之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创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遴选机制和培养模式,建立与地方、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地;积极推行“三助”岗位制;办好研究生学术论坛、名师讲坛等,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突出改革创新,完善科学发展的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大学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我校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改革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引导广大教职工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大力推进业绩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业绩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创新教育、创新知识的积极性;改革校内分配制度,打破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增强院系在学校办学中的基础性地位;颁布实施《校务公开办法》,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出台《科学研究工作奖励条例》,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制度创新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推进了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