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坚持科学发展 提升服务水平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福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长期以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省高校党建工作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我省高校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大力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六大工程”,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实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高校教学改革工程

  重点抓好八个项目建设:一是建设200个左右水平较高、应用性较强的省级本科教育特色专业;二是建设500门左右省级高校本科教育精品课程,资助200本高水平本科教材;三是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省级本科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是支持高校创建200个左右省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区;五是评选奖励200名左右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名师;六是建设100个左右省级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团队;七是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八是建立高效的高校支援协作机制。

  工程实施近一年来,高校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733个本科专业点中,居首位的是工学类专业点,共206个,占本科专业点总数的28.1%;在1334个高职高专专业点中,居首位的是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点,共264个,占高职高专专业点总数的19.79%。高校工学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在校生达13.6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3.54%。同时,面向企业需求,加强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包括ICC、LED、动漫与软件、生物工程制药等产业在内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强产学结合,在集成电路等领域建立了40个省级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区,组建了由高校、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福建省电机产业和环保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

  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海西改革与建设工程

  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推进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创新,使高职在为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职工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二是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努力把高职院校建设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职业资格认证中心。三是推进高职教学改革与建设,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四是努力为高职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该工程实施以来,在软件业、制造业、汽车业、电子通讯业、建筑业、物流业、护理业、旅游业、商贸业、现代农业等10个紧缺专业领域培养了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建设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9个,今年又推荐15个省级实训基地候选项目,并推荐8个实训基地项目参评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实训基地项目。确定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为 2008年度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确定78个省级高职精品专业、10个省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

  三、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

  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包括闽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紧缺急需人才引进项目、人才引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二是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成长平台。包括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优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三是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包括高校访问学者项目、高层次学术会议支持项目、优秀学术领导人支持项目。

  通过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建立健全任务驱动、项目带动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高校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在高校汇聚更多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培养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使高校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有较大增长,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创新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更好地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模式,本科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比例已达到57.6%。

  四、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

  发挥福建在对台工作中的优势,重点从六个方面推进:一是推动两岸教育界的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打造“两岸大学校长论坛”等对台教育交流品牌;二是进一步增加和提升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推动闽台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办学,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四是推进两岸学历互认和学生交流,扩大大陆学生赴台学习和对台招生规模;五是开展具有中华文化和福建祖地文化特色的闽台青少年系列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台胞新生代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六是做好在闽台商和台湾同胞服务工作,落实和完善在闽台商子女入学和台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目前,我省正在筹建“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探索建立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试验区,组织实施15对闽台职业院校交流项目,成功举办第二届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成功举办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和“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扩大8所本科高校对台单独招生。

  五、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程

  该工程重点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与化工、现代农业、海洋与渔业、生物及医药、资源与环境等7大领域,实施40个左右对海西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高校科技创新专项。

  该工程产生一批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建立起服务导向明确、运行高效规范、成果转化顺畅的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实现我省高校创新资源与海西建设需求的有效对接,大幅提升高校服务海西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批复合型科技人才,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目前,我省高校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45个,省行业共性技术产学研研发基地8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0个,工程研究中心4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今年参加第6届“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的参展高校和对接项目数量实现新的突破。据统计,从去年到今年参加“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活动的福建省外高校121所,其中部属高校44所,对接项目673项,投资总额达到160.99亿元,省内高校 25所,签约874项,投资总额达到115.39亿元。

  六、实施高校文化建设工程。

  围绕海西建设需要,重点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海西传统和特色文化研究、闽台区域文化研究、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海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海西区域经济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海西校园文化建设、海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高校服务海西文化品牌建设等9大研究专项。汇聚一支占据学科前沿的学术领军人物和海西文化创新人才队伍,产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海西文化研究精品成果,不断提升高校服务海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导向清晰、科学全面的高校文化建设评价系统,完善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海西的评价机制、内部分配制度和创新奖励制度。完善鼓励、支持高校教师投身海西、建功海西,为海西建设提供更直接服务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

  目前,我省高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0个。2007年以来全省高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94项,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48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89.5%。我省高校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主动融入海西建设,积极参与海西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有份量、高水平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