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推进高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认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个中心,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
面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校党委明确提出:“厦大是国家重点大学,但首先是福建的大学、厦门的大学;厦大要服务全国,但首先要服务福建、服务厦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强调服务大局,要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一)在发展站位上,要牢固树立“国家队”意识。厦门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必须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新任务、新要求,牢固树立“国家队”意识,立足“国家队”站位,体现“国家队”作为,展示“国家队”形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始终站在高校前列。
(二)在科技创新上,要牢固树立“顶天立地”意识。“顶天”,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国家科技创新前沿的若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就是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海西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骨干和引领作用。
(三)在服务发展上,要牢固树立“服务国家发展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统一”意识。服务区域就是服务国家,服务国家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厦大服务海西、服务厦门,就是服务国家发展,就是为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因此,我们把服务国家发展与服务海西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瞄准前沿、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又融入海西,着力解决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共建合作,实现互惠双赢
厦门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省市共建合作的高校。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厦门市通过联办学院、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教育部共建等多种方式,从政策、资金、土地、住房、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给予厦大强有力的支持。据统计,从1983年至今,省市共支持厦大共建经费13.8亿元,建设用地6800多亩,核拨人员编制1056个,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教师住房3100多套。
在教育部、福建省、厦门市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大学党委把握方向、科学谋划,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海西大文章,走出了一条“服务发展、共建合作、互惠双赢”的成功路子。
(一)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我校逐步扩大办学规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为海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大力发展化工、机电、信息、医学、材料等应用型专业和国际贸易、国际会计等涉外型专业,目前这些专业占本科专业的60%以上;为福建省输送毕业研究生和本科生5万多人(占毕业生总数50%以上),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0万多人。
(二)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通过构建创新平台、开展应用研究、加强项目对接,着力增强服务海西科学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已吸引15家著名台湾企业入驻,成为国家级IC设计产业支撑平台。依托厦大的“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推动了海西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成为首批4个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之一。我校“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中心”成功研制了世界首个戊型肝炎疫苗;研发的“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达菲”。我校培育的优质水稻“佳辐占”已在福建推广550万亩,占全省早稻播种面积的30%,5年来共增收13亿多元。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厦门考察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2家由厦大教师提供核心技术。
(三)发挥人文学科优势,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围绕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校积极为省市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成为省市重要的思想库。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先后成立了特区研究所、台湾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十五”以来,共承担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2000多项。我校与省委政研室等开展合作,完成了“海峡西岸发展研究系列报告”等20多个研究咨询报告,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发挥对台研究优势,构建海西前沿平台。2004年以来,我校大力加强台情调研,为中央、省市提供台研报告100多份,报送台情专报100多期。大力加强台湾研究,出版一系列台湾研究著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出访美国之际,将我校教授主编的百册丛书《台湾文献汇刊》作为代表性图书赠送给耶鲁大学。大力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与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等20多所台湾高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成功举办第一、二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搭建了海峡两岸大学校长沟通交流的平台。2006年,我校授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法学名誉博士学位,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通过共建合作,2000年以来,我校各项事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园用地面积新增6800多亩,新增校舍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学生住宿基本实现“421”目标,教师住房得到有效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规模新增33000多人(含嘉庚学院),在校生总数增长了2.3倍。学科建设成绩显著,从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5个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新增3个国家级、3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文科基地。所有这些,都为我校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深化认识,提升共建水平
在长期的共建合作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使共建合作取得实效,校地实现共同发展、互惠双赢,就必须围绕发展、构建平台、瞄准需求、加强对接。
(一)服务发展是合作双赢的根本前提。地方发展需要高校的服务,高校发展也离不开地方的支持,二者是不能分离的一个整体。要实现校地共同发展、互惠双赢,高校必须坚持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的办学理念,围绕发展需求,扎实做好服务。省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也需要以高校为依托,支持高校发展。
(二)构建平台是合作双赢的有效载体。加强高校和地方合作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就是构筑合作平台。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与省市共建创新平台,积极承接省市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更加注重与省市共建决策咨询服务基地,积极主动围绕区域发展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三)瞄准需求是合作双赢的关键所在。高校紧密围绕地方政府的重大需求,瞄准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找准高校优势与地方需求的结合点,是共建合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只有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从校地实际出发,找到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形成突破点,才能促进互惠双赢。
(四)加强对接是合作双赢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我校制定并实施《服务海西行动计划》,校地共同确定对接主题,组织企业参与,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和需求――服务对接机制,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召开联席会议、组织专场对接等途径,促进了大批科研项目和应用研究成果的成功对接和转化。
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实践证明,共建合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强大“引擎”,是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运作各种资源、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思路,深化共建合作,在共建合作中促进校地双赢、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