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州大学委员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福州大学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突出重点抓党建”,把促进事业发展作为学校党的建设第一要务,不断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创业型东南强校,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以科学定位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
学校的目标定位是高校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科学的目标定位是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过深入调研和慎重选择,我们深刻认识到:创建创业型大学是适应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需要,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战略选择,是福州大学融入海西大潮、实现自我发展、建设东南强校的客观需要。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学校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学创业发展新观念。紧紧围绕“创业型大学内涵”、“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意义和必要性”、“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政策和措施”三个主题,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切实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适合创业型大学需要的价值观和实践观,形成全校师生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
二是推进政策创新,构建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和实施鼓励学校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营造科技创新创业转化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创业的内在动力机制,强化师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激励制度的重新设计,重新定义学术服务的内容,建构学校科技成果的“科研价值”、“商业价值”和“创新价值”三结合评价体系。
三是拓宽发展外围,形成与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校内管理体制。首先是通过简政放权,使管理重心向学院下移,充分调动学院办学和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院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成为创业主体。其次是转变科研机构的“纯管理型”模式,加强整合,使其成为科学技术转移中心,成为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第三是建立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重点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通过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形成学校、社区与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四是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扎实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创业型大学基本要求的课程体系。重视对现有师资的创业教育与培训,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和创业教育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充分发挥党政工团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内外相结合,广泛开展创业教育。以训练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改革和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制度,积极开展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努力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依托专业实践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对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师生予以单独业绩评定,从而强化师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使广大师生把成果转化由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动,培育学校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
二、以改革创新提升社会贡献,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面重要旗帜,倡导和坚持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改革创新是我们确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福州大学努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事业发展,积极投身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伟大实践,认真组织实施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六大工程”,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开展校地合作等形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水平。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多地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特别是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创业型大学的显示度和辐射力不断凸显。
一是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特色,重点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显著,学校成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不断创新校企深度融合形式,和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紫金矿业学院、和福建省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八方物流学院、与重要产业和社会领域开展成规模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大学生“预就业模式”、“新型创业助力工程”已在全校范围推广,毕业生受社会欢迎度较高,一次就业率多年来保持90%以上。大学生创业计划活动开展已近10年,大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立项活动、科研训练计划、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日益普遍,成绩斐然。
二是科技创新实力跨越式发展。“十五”以来,学校科技经费总量始终保持高两位数增长,共获各类科技项目3600多项,资助经费达5亿多元,其中项均120万元的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约占66% 。2007年,我校科研经费已经突破亿元大关。产生了155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国家三大奖。专利授权量逐年递增,达到158件;其中,发明专利约占50%。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达2003篇。2007年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48位,再次闯入了全国高校前50名;被EI收录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53位。
三是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面向国家和省战略需求,学校通过推动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服务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0个。其中有我国第一个化肥行业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我国光催化领域第一个“光催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计算理论峰值居全国第三位、全国高校第一位的“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为福建省政府启动“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支持的“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台湾大学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地震局共建的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人才和技术支撑基地“福建省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中心”等。学校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服务方向,促进创新要素转移,建立产学研合作新体制,逐步形成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学科群和学科链,如FED平板显示技术工程化、环境光催化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抗癌光敏剂产业化等。突出海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以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附加值、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节能降耗、水土保护与修复、废弃资源再生与利用、水产生态养殖、绿色建筑与节能材料、工业微生物工程技术等七个方向为研究重点,使之成为福州大学知识转化的重要源头,为海西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多做贡献。
“十五”期间,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社会增加产值近28亿元,增加利税近6亿元。“十一五”开局以来,学校的横向科技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横向实际到校经费比上年增长了22.8%,仅今年上半年学校与企业对接项目就达到229项,对接成功并签订合作合同119项,合同金额近4000万元。
特色发展得益于科学定位,事业进步离不开群策群力。在团结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建设创业型大学,服务海西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符合全校师生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追求。只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就能取信于民,就能凝聚人心,就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更加辉煌,我们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