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纲领和思想武器。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突破瓶颈,把人才工作摆在学校的首要位置

  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一条基本方略就是要抓住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困难,以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思维、统筹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人才,作为大学发展的灵魂和根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学校在1999年合并之初,人才工作形势严峻,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严重失衡。当时,全校教职工4800多人,其中教师仅1200余人,而工人则达1700多人,教师中研究生比例不足20%。二是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困难。学校地处西部农村,远离中心城市,条件较为艰苦,优秀人才不断流失,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甚至引进优秀本科生都很困难,前五年累计引进博士不足10人。人才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寻求破解人才困境的途径,成为学校最为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集中精力解决人才问题成为全校上下的最大共识。学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利用半年多的时间,对全校人员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按照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要求,在吸收、借鉴国内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04年6月,学校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建设创新团队和支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队完备、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

  二、抓住重点,全面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我们把关键点放在立足校内培养、用好现有人才、解决好中青年骨干人才上,抓住引进、培养两个关键环节,全面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支持、用好学校现有优秀人才。2005年1月,结合教育部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学校相继制定了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06年,又启动了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和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四年多来,先后遴选、支持4个创新团队、15名学科带头人、17名拔尖人才、88名青年学术骨干、20名教学名师、5名推广专家。

  二是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要弥合“人才断层”,就必须拓展人才视野,积极面向海内外引进优秀人才。人才引进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需要,坚持“三个重点、一个优先”,即重点引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重点引进高水平海外留学人才,重点引进高学历创新性青年人才,优先引进学校重点发展学科急需人才。四年多来,学校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125人,其中双聘院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海外公开选聘学院院长3人,留学回国人员29人。

  三是注重青年后备人才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2003年底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54%,是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2005年,学校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实施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青年教师在职学历提升项目、青年教师国内进修项目。四年多来,先后选派282人出国研修,230人到清华、北大等国内重点大学进修学习,319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了65.7%,较2004年底增加了20.7%。

  三、完善机制,确保人才强校战略落到实处

  我们把培育和用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出发点,强化制度建设,不断探索人才工作新机制,确保人才强校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党委常务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共同负责人事、人才工作。成立专门的人才工作办公室,挂靠人事处。明确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为本单位人才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把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质量效果、服务水平等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作为考核内容,并与经费投入、条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夯实条件保障机制。学校从2004年开始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纳入年度财务预算。分别设立校长基金、青年科研专项、动植物育种专项、人文社科专项等基金,对青年教师和引进人才给予科研启动经费支持。争取陕西省人才专项经费支持,对学校引进一名海外博士给予20万元、引进一名国内博士或国外硕士给予5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今年,唐仲英基金会又支持我校设立“唐仲英育种基金”,每年投入20万美元。

  三是完善选拔聘用机制。人才选聘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学校设立人才遴选与评价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专家教授及校外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总人数的1/3。对于遴选、支持的校内团队和优秀个人,成立以人事处、科研处、监察处组成的资格审查小组,进行资格审查和过程监控。

  四是规范考核评估机制。对入选学校人才支持计划的团队和个人实行目标考核、合同管理,入选团队和个人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和聘用合同,明确聘期内的工作职责、年度任务和聘期目标,学校据此进行分层次、动态化的目标责任制管理。按照聘期目标责任,学校成立专家组进行严格考核,根据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结果,确定年度支持力度,决定是否续签或解除聘用合同。

  五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学校建立了各类成果奖励办法,每年评选校级先进工作者,在年初学校工作大会上进行表彰。在条件建设、资源分配、津贴发放方面,始终坚持向优秀团队和人才倾斜,建立以满足优秀人才发展需要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对于纳入学校人才支持计划的优秀团队和个人,学校给予优秀人才特殊津贴,提供学术活动补助经费,建立学术休假制度。

  四、优化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才氛围

  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作用发挥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我们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一是优化工作环境。对于引进人才,学校根据工作需要,给予实验室、助手和经费支持,帮助申报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加大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3亿元重点建设了20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和重点研究基地。强化研究平台和相关资源整合,建立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为人才工作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改善生活环境。学校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购买、建设了200多套住房,改善引进人才居住条件。与陕西省交通厅协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海外留学归国高层次人才办理西宝高速三桥至杨凌段车辆免费通行手续。投入3000多万元加强幼儿园、附中建设,切实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从2006年开始,建立定期体检制度,每两年为教师进行一次免费体检。

  三是和谐人文环境。学校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实验室、教室,了解人才的需要,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学校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要求管理人员为人才服务做到热情、细致、周到、主动、及时。重视舆论引导,加强对优秀人才工作进展和典型事迹的挖掘、宣传,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人才队伍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四年多来,学校新增3支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励。学校的人才吸引力明显增强,人才流失状况基本得到抑制,国内外优秀人才聚集的势头开始显现。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学校首要位置,突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加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力度,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提升,科研课题和经费成倍增长,面向“三农”的科技服务广受农民欢迎。每年成果推广给西北地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达40亿元左右。一所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鲜明特色的农业大学,在人才强校战略的带动下,真正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为在西部地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