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青海师范大学党委紧紧围绕省情、校情,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创建和谐稳定校园为切入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科建设,依托地域特色,探索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办学道路,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突出办学特色,实施质量工程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牧区学校师资资源缺乏。青海师范大学着眼于省情,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突出品牌,深化改革,努力培养适应青海地方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专业合格人才。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内涵,以申报增设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抓手,整合资源,强化建设,促进学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历史、数学、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继续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特色学科逐步成长,本科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05年推行主辅修制,2006年启动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2007年,又启动了青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特色构建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育技术推进工程、实践性教学综合改革工程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优化工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学科研团队。坚持积极引进、培养提高并举的方针,不断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相继出台了《青海师范大学人才引进暂行办法》、《青海师范大学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管理暂行办法》、《青海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及考核管理暂行规定》等,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作为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和学历学位层次。2007年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由2003年的17%增加至38%。目前,学校还有200名中青年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预计2年后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将达到50%以上。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学校努力改善教师待遇,教师队伍趋向稳定,良好的用人环境初步形成。学校依托科研培养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新秀,及时发现和培养有希望的科研团队,因势利导,出台了《青海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坚持科研成果奖励,鼓励教师开展科研。仅2007年,立项国家及省级课题29项,获得政府科研计划经费371.9万元,促进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和科研创新成果的产生。
3.打造品牌,突出藏汉双语特色。学校特别注重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以藏汉双语理科教师教育为代表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多学科交叉互渗,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各民族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依托多民族文化、多学科资源,多种方式培养藏汉双语教师的模式,已被确定为五省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培训重点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藏汉双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理科学生专业语言的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进入教师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藏汉双语教学环境。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培养了15000余名在藏区从事藏汉双语教学的基础教育教师,受到藏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好评。同时,学校在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民族教育史、民族教育心理学、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领域形成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藏汉科技机器翻译研究、藏文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藏汉教材编译、藏族文化研究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10余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其中“计算机藏文键盘编码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实效性,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1.积极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强化“两课”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尤其是在拉萨“3.14”事件以后,学校党委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强化政治责任,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扎实、细致、深入地做好了维稳工作,确保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得到了上级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
2.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始终把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活动已形成了以“文化艺术节”、“五四科技文化节”和“大学生体育文化周”为龙头的大型活动与多主题、多形式的长期性学生社团活动相互补的良好格局。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以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报告会,高格调的文化娱乐活动去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做到了校园育人育文化,文化育人育灵魂。
3.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教育功能。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文体、科技、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将国情、省情教育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渗透其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与深层次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已形成了人员考核规范化、活动运作项目化、活动内容系列化、总结表彰持续化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我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荣获了国家级、省级荣誉。
三、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保障和促进作用。
1.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制度。近年来,校党委组织干部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明确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青海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和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青海师范大学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试行)》、《青海师范大学党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试行)》、《青海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共产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的规定》、《青海师范大学党员民主评议规定》、《青海师范大学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规定》、《青海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活动若干规定》等,从制度上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2.重视对思政人员的培养,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学校党委重视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支部的建设,学生党支部书记由经验丰富优秀的辅导员担任,把握学生党支部的发展方向;同时从学生党员中挑选出若干优秀的党员,分别担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党小组组长,辅助支部书记开展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并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对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关心爱护学生党员,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使支部工作不仅有人干,而且积极肯干,使得干部队伍相对稳定,有效保障了党组织稳定健康发展。
3.吸收优秀学生入党,进一步壮大党员队伍。校党委针对高等学校发展党员工作的特点,要求基层组织确立四种意识,即战略意识、时间意识、培养意识和质量意识。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认识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重要性;同时针对大学生活只有很短的几年,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至目前,有50%以上的学生申请入党,学生党员比例达12%,班级支部近20个。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