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党的建设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

  高校党的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统领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近年来,我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促进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特色立校战略:用现代生物科技提升传统农科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校党委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发展是解决学校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行业高校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立足学校实际,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创优势,用优势促特色,紧紧围绕“特色”二字做文章,通过办出“特色”实现学校内涵的提升和事业的科学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给学校的办学理念带来了很大冲击。校党委通过分析形势,形成了三个判断:一是学校的突出特点和优势都是“农”,学校必须立足“农”来做文章;二是必须与时俱进,对传统农科进行改造和重塑,使之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的战略需求,把“农”发展成特色;三是只有用现代生物科技对传统农科进行改造和武装提升,才能继续保持传统农科的优势,形成学科特色。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依托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农业微生物学等3个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集中全校人财物优势,组建生物技术中心,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科,支持以张启发、邓子新、邓秀新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者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传统农科领域开展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并在政策上支持,资金上倾斜,加快发展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使生物学科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依托传统农科优势培植生物科学特色后,积极用现代生物科技武装、提升传统农学学科专业,采取跨学科培养教师、多学科合作科研、共享科技创新平台等一系列举措,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与传统优势学科的紧密结合,有力地拓宽和提升了传统学科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研究领域紧密结合且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学校每年争取国家纵向科研经费2亿元以上,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我校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育种中心,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

  二、人才强校战略:培养领军人物、打造一流团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是办学的根本性资源,团队建设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把培养和引进一流人才、汇集和造就一流团队作为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和战略重点。

  学校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列入“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牢固树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建设为根本”的发展理念;提出在今后一段时间,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在重点学科、重点基地开设“人才特区”,制定超常规的政策,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为高层次拔尖人才开设小灶,在教学科研条件建设、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围绕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基地、重点项目,包容整合重点人才资源,形成大兵团联合协作攻关的优势;注意把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教师送到国外一流的教学科研机构,师从一流的导师,开展学科前沿的研究,学成回校后,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支持他们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对已冒尖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引领学科发展、凝聚人才队伍、组织科技攻关、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尊重他们对学科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建议。

  现在以“两邓一张”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4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都在40多岁先后当选为“两院”院士,1名专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名专家担任国际相关研究理事会的主席,4名专家主持了973项目,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才。近年来,围绕这批领军人才培植的10个创新团队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群体,形成的“绿色水稻、优质柑橘、杂交油菜、瘦肉牲猪、动物疫苗、试管种薯”等“六个一”标志性成果,促进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熊远著院士带领的团队育成了瘦肉率达65%的湖北白猪品系,提出了牲猪规模化健康养殖的产业模式,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种猪繁育推广体系,为我国养猪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陈焕春院士从预防和控制畜禽重大疫病出发,提出了人畜共患病要从源头动物入手防治的战略思想,带领的团队研制了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型动物疫苗和疾病诊断试剂,在我国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口蹄疫、蓝耳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领军人物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中,学校探索出了“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植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发展模式。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于2005、2007年两次视察学校后充分肯定了我校这条“既顶天、又立地”的发展之路。

  三、重点带动战略:立足局部创优势、带动整体上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学校坚持“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的办学方针和“强优支重、以重带新、包容整合、互促共进”的学科建设思路,在做强做大生物学科、农学学科后,学校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依托优势和特色学科,坚持以学科为依托,以课程为基础,以基地为支撑,以项目为纽带,以人才为关键,把“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重点人才”紧密结合,通过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带动其他新兴学科、人文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的办学实力整体上水平。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服务“三农”需要,着力于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主动吸纳和融合其他学科,在研究“是什么”的同时,力求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以“绿色水稻、优质柑橘、杂交油菜、瘦肉牲猪、动物疫苗、试管种薯”等在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方向为依托,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力量共同攻关,带动和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傅廷栋院士领衔的油菜创新团队育成了一系列高产优质多用途杂交油菜品种,累计推广面积逾1.1亿亩,为农民创造了数十亿元经济效益。同时,又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油菜产业发展趋势,将研究领域由育种扩展到机械耕作、生物能源等方面,吸纳工程、化学、食品等相关学科人员,研发如何将菜籽转化为生物质柴油,从菜籽饼粕中提取饲用浓缩蛋白质、多酚和多糖以及适合南方地形需要的油菜播种机和油菜收割机等,在推动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学校农业工程、化学、食品科学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国家柑橘产业首席专家、我校邓秀新院士领衔的柑橘创新团队长期从事优质柑橘的研究,培育和引进了一系列优质柑橘品种。为更好地促进柑橘产业发展,团队在加强育种的同时,联合栽培、土壤、植物保护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专家,协作开展育种与综合配套技术攻关,成功地为国家提出了柑橘产业发展规划,将优质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一起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柑橘产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我国柑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带动了农业经济、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等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互促共进。“重点带动战略”促进了学校多学科的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