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2000年合校以来,始终坚持“以本为本”的人才质量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特色化人才。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在国内较早制定并实行了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并早在2005年就启动了“质量年代工程”,对本科教学实行“全面质量管理”。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2007〕1号文件下发后,学校继续狠抓本科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工程”建设,并将此作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明晰目标,培养本科教学的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决定用四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教育资源的相对倾斜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建成以“优势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本科教学团队”为支撑、“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核心工程,形成学校在本科教学方面的鲜明特色与核心竞争优势,辐射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本科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是品牌专业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立项建设20个左右的校级品牌专业、10个左右省级品牌专业、5个左右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形成专业建设的梯队发展格局。同时,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建立灵活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
二是精品课程建设。每年立项建设15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7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3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
三是优质教材建设。由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牵头,组织编写一批反映学术发展前沿,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优质教材,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自有教材体系。
四是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按照老中青结合的原则,组建一批学习型、研究型的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并定期开展教学名师评选。
五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建设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以建立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心为手段,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六是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发表、出版、推广应用提供支持。每年重点支持10项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创新性试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七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加强本科教学的文献传递系统、随书光盘发布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等应用平台建设,开发网络图书资源,并依托“中南人文社科网”教学子网,建立更加方便师生交流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
八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落实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手册》为中心,以定期开展本科教学质量的自评为手段,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二、措施得力,构建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明确质量工程的地位。“本科质量工程是学校的“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决定质量工程建设的重大事项,制定质量工程的实施规划。校长、党委书记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全校教学质量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及教务部负责人负责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管理的各项工作;学院党、政一把手作为学院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院的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负责。
二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学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及实施质量工程的需要,以体现办学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在颁布《本科教学质量手册》基础上,全面修订《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契合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通行证”。
三是出台《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设立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实行竞争性的项目申报制以及项目主持人负责制,由教务部负责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并将项目建设情况作为项目负责人年终考核、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四是加大投入。截止目前学校共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资助经费600多万元,学校调整经费预算结构,配套2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质量工程的重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学校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院利用自有经费加大对本科教学以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投入。对于建设情况良好的学院和项目组,学校予以奖励,对于不达标的质量工程项目将撤销经费支持。
五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分级管理责任制。学校注重发挥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下放一定的管理权限,充分调动了各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会计学院实行院、系、教研室、教师四级听课制度和观摩学习制度,经济学院成立本科教学检查组,并设立“本科教学质量院长奖”,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多次在全国各类评估交流会上作经验发言。
截至目前,我校共取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8项,名列国内同类院校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为我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而且极大的改善了我校教学基本建设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彰显特色,打造差异化人才培养平台
质量工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我校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财经政法类高校,在全国的同类型院校中拥有最为齐全的财经政法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为把这种学科上的综合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上的胜势,学校适时提出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重点面向财经政法领域和实务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扎实的应用型教育为基础,以开放式育人为手段,大力开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融通式教育。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做大做强学科,通过做大做强学科来做特做精专业和课程,编写优质教材,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系统的、以“优势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质教材、优秀团队”为支撑的差异化人才培养平台。同时,学校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在国内高校中首次开设了“三通课程”(《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要求每一个本科生结合自身的专业进行有侧重点的学习。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法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其他非经、法、管专业的学生三门课都要学习。为引导学生针对市场需求形成特色化的知识结构,学校还通过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学生选修二学位、跨专业考研等方式,来提升自身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如针对人才市场迫切需要既懂财务会计、又熟悉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实际,积极鼓励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选修法学二学位,或通过司法考试,会在人才市场上更受欢迎。
为了使学生结合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掌握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学校还创设了特色鲜明的“课外十二素质学分”制度。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规定学分外,还必须积极参与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取得包括学科竞赛、体育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水平测试、行业证书等任选项目内容中12个课外学分后,方准予毕业。同时,学校在学分授予上赋予了各个学院较大的自主权。学院可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对相应的特色素质学分进行自主调节。如公安学院的机动驾驶学分、会计学院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学分、法学院的司法考试科目和法律援助学分等。同时,学校鼓励学生跨学科获取学分,如非法学专业学生若通过司法考试,除获得应有学分外,还给予额外的学分奖励。
2007年,我校学生辩论队在获得“全国大学生版权保护辩论赛”冠军后,又在“CCTV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论赛”取得总冠军的好成绩。师生们在网上评论认为,学生们取得的这些不俗的成绩正是我们实施质量工程成效最好的说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