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共武汉科技大学委员会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以抓党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求生存,学术上水平,特色显优势,创新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贯彻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开创新局面,用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为本,三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紧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以生为本,坚持用心履职、用心管理和用心育人的育人工作思路。提倡以崇高的师爱抚育学生、以无私的关爱服务学生、以切身的自爱激励学生。一方面,教师以身垂范,教书育人,促进学生成才,体现出崇高的师爱;管理者贴近教学、贴近学生、贴近教与学的服务需求,体现出真诚的关爱。一方面学生勤勉上进,沉静好学,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切身的自爱。

  学校既强调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通过实施《学生学籍预警制度》,实现期初、期中、期末“三期预警”,创新管理,关爱学生。充分体现了育人过程中用“爱心”融化“预警生”心中的坚冰,用“耐心”培育“预警生”坚强的意志,用“信心”捕捉“预警生”的闪光点,帮助“预警生”转化的“三心”育人理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预警生转化率分别达到55.41%、65.95%he 67.61%。学校学籍预警制度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认为:这是在现实教育背景下,关爱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成果。

  同时,学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突出基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新学分设置、实验设计、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措施,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近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80余项,其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奖励。学校“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4次世界冠军、8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队队员。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服务两型社会

  学校作为一所百年“钢”校,学科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积淀,面向湖北经济建设与冶金行业发展需求,学校以省部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充分挖掘校内外优势资源,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服务湖北工作的新突破,实现科教资源优势与科学发展优势的新转化。

  学校以发挥钢铁冶金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原则,倡导“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工程”的建设理念,确定了学科专业差异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和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群,并在保持和发扬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巩固和加强工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以优势学科专业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与时代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逐步构建了传统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布局与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立足行业,以特色显优势,不断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学校已拥有本科专业51个,分布于7个学科门类,学校依托材料学博士点和材料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成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依托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和湖北省机械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建成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此外,依托钢铁冶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等博士点及52个硕士点、27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成9个省级品牌专业,4门国家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

  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学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全面合作,已与武钢等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联盟;一方面积极响应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全世界最大的硅钢基地的号召,与武钢联合建立了“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开发。此外还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需要,以服务钢铁冶金行业为重点,不断开展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成果转化。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通过政策咨询、现场指导、加快成果转化等措施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制。多年来,学校坚持加强校企联盟,注重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项目和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学校科研总经费连续三年突破1个亿,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45项。其中,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2008年已公示的奖项中,我校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承担了“鄂西典型高磷赤铁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示范”部省会商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为湖北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效显著,得到教育部和湖北省、武汉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同和赞誉。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学校后劲和活力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大计,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引进、培养、用好高层次人才为主线,以造就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推进人事管理创新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手段,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按照“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工程”和“团队建设工程”,全面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教师事业发展计划”和“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科研配套费、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面向海内外引进了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拔尖人才;通过岗前培训、导师制、助课制、试讲制及授课比赛、教学观摩、专业实践教育、新教师进实验室锻炼、外语培训、国内外访问研修、学位提升、团队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

  “十一五”以来,学校通过“楚天学者”、“香涛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了拔尖人才12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三个学院的院长,共补充师资394人(其中:博士161人),另有学成回校的博士40人。学校现有师资1381人,其中,教授175人、副教授374人,教师队伍数量不断增加、师资结构不断改善,既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