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创新高校党建 坚持特色发展
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中共武汉科技学院委员会

  创新高校党建,坚持特色发展,是高等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办学治校能力的关键。近年来,武汉科技学院党委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瞄准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改革中讲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抓质量,在质量中显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的科学发展思路,着力在“谋划发展、领导发展、推进发展、和谐发展”上下功夫,破解发展难题,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一、创新“三个载体”,继续解放思想,提高领导班子谋划学校发展的能力

  学校党委把领导班子思想解放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创新“三个载体”,拓宽视野,审视形势,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领导班子谋划学校发展的能力。

  一是创新理论学习载体。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采取专家讲理论、“两委委员”轮流作辅导报告等形式,全面审视学校在行业科技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明确特色发展思路上下功夫。

  二是创新战略研究载体。校党委定期组织发展战略研讨会,集中精力研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正视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找准发展定位,在明确特色发展目标上下功夫。

  三是创新基层实践载体。强化校领导联系基层制度,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在增强发展合力上下功夫。

  二、创新“三个机制”,加强科学决策与管理,增强领导班子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

  科学决策与管理是顺利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制度保证。学校党委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创新“三个机制”,增强领导班子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

  一是创新领导运行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明确界定决策重大事项的范围、程序和方法,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领导运行机制;创新党委常委分工负责机制,按照“科学定位、合理分工、授权充分、各负其责”的原则,科学界定党委常委的权责,主动调整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既强化常委会集体领导,又注重发挥每位常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创新重大事项预研究决策机制。学校党委坚持协商与听取意见于决策之前、决策之中,“教职代会”的五个专门委员会汇聚了一批专家教授,学校重大政策和制度出台前都要提交专门委员会进行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都要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有力确保了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创新现代大学管理机制。高等学校发展的活力在院系。学校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两个全方位”的工作理念,即“全方位支持院系建设、全方位服务院系发展”,进一步完善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特征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学校与院系的教育资源与管理权限,明确校院两级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院系的办学活力。

  学校党委通过创新领导运行机制、预研究决策机制、现代大学管理机制,增强了班子驾驭学校发展的能力,提高了班子的领导和决策水平。学校党委在党代会的筹备过程中,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思广益,全面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制定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战略”、“高水平特色发展战略”、“多学科高水平发展战略”、“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战略”、“全方位开放办学战略”等六大发展战略,为推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四个平台”,形成鲜明特色,提高领导班子推进学校发展的能力

  领导班子谋划发展、领导发展的落脚点,在于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坚持高水平特色发展,是领导班子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着力创新“四个平台”,形成了鲜明特色,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增强了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创新特色人才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发展的瓶颈所在。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特色,加大投入,着力建设“高水平合作研究平台、高水平学科研究平台、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平台”等特色人才平台,形成了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开放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格局。学校先后引进了8名楚天学者、阳光学者,自主培养了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青年教师工作室设计制作的服装“土苗兄妹”等亮相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受到高度赞赏。

  二是创新特色学科平台,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基地。学校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学科优势领域立项建设,重点投入建设了以“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基地,使我校的学科平台建设处于湖北省属高校领先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是创新特色研究平台,培育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将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服务经济建设相结合,构筑特色创新平台,瞄准纺织学科前沿,开展原创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绿色纺织功能材料、纺织印染清洁生产、纺织数字化装备、服饰艺术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机超细粉体的研究以及在纤维材料中的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前沿水平,获得了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四是创新特色培养平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学校实施教育创新工程,确立了“依托纺织服装特色学科,加强工科和人文社科学科的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纺织行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特色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在省部级教研项目验收评审中,“自主工程化人才培养”等一批富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增强“三种意识”,改进领导作风,提高领导班子保障学校和谐发展的能力

  实现特色发展需要和谐的环境,学校党委着力增强“三种意识”,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建设和谐校园,不断提高领导班子保障学校和谐发展的能力。

  一是增强团结意识。学校党委班子成员之间讲求彼此信任、宽以待人,和而不同,开诚布公地开展讨论和交流,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团结共事,把增强团结作为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必修课,为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营造和谐的氛围。

  二是增强廉政意识。学校党委创新校级领导述职述廉制度,校领导年初向全校中层干部报告分管工作思路,年末向全校中层干部述职述廉,自觉将领导班子的廉政勤政情况、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执行力置于全校教职工的监督之下,坚持抓好“教育、制度、监督”三个环节,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自省、自警、自律、自励的意识。

  三是增强群众意识。学校党委创造性地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离退休教职工回娘家活动”、“为师生办实事活动”,全面深入到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建立起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桥梁,着力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体现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中,为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