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彰显特色优势 拓展发展空间

――南华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特色兴校”之路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南华大学委员会

  刚刚度过50周年华诞的南华大学是一所由原隶属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与中国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的核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作为一所坐落在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等学校,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校长期办学的基础与积淀,确立自身的办学特色,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

  一、解放思想,树立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

  上世纪50年代末,为响应党中央发展原子能事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南华大学前身之一――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在有“铀都”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应运而生。学院开设放射性地质、放射性采矿等6个核类专业,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铀矿冶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低谷时期,面临“保军转民”的重大转变,许多学校的核专业转向或停止招生,学校克服经费紧、招生难、就业难等多重困难,不仅没有停止、压缩核类专业,而且逐步拓展和加强了核类专业,为核工业走出低谷,迎来第二阶段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在国家核电由“适度发展”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南华大学更加坚定了服务核工业、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凝聚力量,促进特色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的强劲发展

  学校明确以核为特色,整合学校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精心规划发展,形成了“核心突出、支撑有力、科文并茂、理工渗透、核医结合”的核学科体系。

  一是做大基础,建设齐全的核类本科专业体系。学校根据核工业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原有核类专业的基础上,陆续新增了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核技术、辐射防护和环境工程、核物理、铀资源勘查工程、放射医学、安全工程(核安全方向)等核类专业,使学校的核专业数量达到10个,年招生数超过1000人。

  二是提高层次,构建完整的核类人才培养链。学校坚定不移地走核特色兴校之路,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核类专业硕士点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和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经成为国内核专业最齐全、办学层次完整、招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三是做特做强,打造核类科研基地。学校通过凝炼方向、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要的核科学研究机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核科学研究方向和有影响的科研团队。学校以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为核类科研的中心平台,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核科研机构,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在铀资源开发利用、核能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湿能技术、核能经济与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优势,承担了包括973、863项目在内的一批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包括尤利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一批重要奖项,一大批成果应用于国防和民用生产领域,仅“等离子切割机”、“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就各创造了近100亿元和上100亿元的行业经济效益。

  三、以点带面,统筹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一所学校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一方面,学校要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把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好、发展好。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地处理好特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做到以点带面,统筹发展。

  一是发挥核类学科的带动与示范作用,促进其他各学科快速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核学科优势,开设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在核学科的带动下,学校的医学、工学、管理、人文社会科学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核医结合,新增了放射医学专业;管理专业与核结合,开展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成为国内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也主动与核学科相结合,在国内最先开展核伦理、核文化的研究。

  四、依托特色,建设核特色校园文化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办学特色,着力使大学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发挥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灌输核文化。学校开设了《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核安全文化》等课程,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

  二是通过社团活动渗透核文化。2001年,我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被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评为“优秀学生社团”。

  三是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核文化。学校在大漠核城404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海军潜艇基地等建立德育基地。每年结合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核城、体验崇高”主题教育活动。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2年被中宣部、团中央评为“先进单位”。

  四是通过人文景观彰显核文化。学校在设计、建造校园人文景观时抓住民族精神这个主题,突出核特色。例如我校建有“两弹一星”奠基人张爱萍将军铜像、“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院士的铜像。

  我校紧紧围绕办学特色建设核特色校园文化,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核工业报》、《中国军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对于我校的核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进行了详细报道。

  五、立足特色,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纵观“核”行业,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十分明显:一是地位上的战略性,二是技术上的尖端性,三是使命上的艰巨性,四是环境上的艰苦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勤勉务实、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品质。学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注意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一是根据办学特色,积极挖掘和利用行业教育资源,大力向学生开展“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教育,倡导和鼓励学生献身国防和核工业,强化他们献身核工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是积极开展责任感教育。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形势报告、专题讲座、参观考察、社团活动等方式,教育学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今年9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南华大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题长篇报道了南华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是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办学特色与学校的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了“堡垒工程”和“先锋工程”等。

  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使学校的特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生产、科研、管理骨干,产生了一批省部级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学校被评为全国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南华大学“十五”期间为核工业培养人才“突出贡献奖”。回顾成绩,总结经验,我们更加坚定了走“特色兴校”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二是从一般学校向高水平大学的转变,争取到2020年左右,把南华大学建设成为省内先进、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