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
特色是大学的优势所在,把大学办出特色,是大学又好又快发展和协调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大学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致力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办出特色,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在学科建设上办出特色
学科建设关系学校发展的全局,在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学科建设的特色,折射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我校在学科建设上,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考虑发展的均衡性,又考虑发展的差异性;既注重快速发展,又注重持续性、协调性,在学科布局、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科管理上呈现鲜明的特色。
1.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我校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形成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一是对具备了冲击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实力的学科,如眼科学、肿瘤学、生物学、基础数学、逻辑学、行政管理、人类学、中国近现代史等,通过重点投入和加强建设,形成在国内的绝对优势,打造中大的品牌。二是组建了一批交叉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应用研究中心,增强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能力。三是积极发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成立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开展海洋工程、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研究。加强工程类学科建设,例如材料物理与化学、光学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四是启动青年教师科研起步资助计划,“985工程”、“211工程”的专项经费向青年教师倾斜,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的氛围是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最有效的环境。我校在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工作中,注重培养人才全面持续协调地成长,不是过早地拔苗助长。不给予过细的量化指标、过强的物资刺激和过高的荣誉地位,而是提倡给予尽可能多的自由空间。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不同流派的研究,允许失败,尊重一些“孤独的思考者”,宽容一些学术上的“狂妄者”。学校经费在重点向科研创新团队倾斜的同时,也为那些由于学科特点等原因从事个人自由探索的“孤独的思考者”以适度的支持。
我校大力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实施职务聘任制,逐步建立动态的聘期考核制度,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规范的人才引进、聘任、培养和流动机制。学校专门设立了免考核的岗位,通过各个学科专家组的评议,对200多位优秀教授的教学科研工作免予考核,不硬性规定他们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由学校下拨特殊津贴。学校在聘任制度上的差异性安排,为的是给人才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空间。
3.对学科实行差异性管理。尊重差异是大学管理的精髓所在。我校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有文、理、医、工、经、管、法等学科,各学科之间差异明显。在大学管理的过程中,我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所具有的不同的发展规律,充分重视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学科发展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评价标准,构建有利于不同学科发展及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评价体系。同时,学校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了解教授们的工作,而且要成为他们的朋友,甚至成为他们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人”,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治学环境。
二、在人才培养上彰显特色
我校切实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上,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人才培养上彰显特色。
1.“善待学生”。“善待学生”是我校的核心理念,指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和良好的求学环境,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严格要求,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为他们的人生指明方向,对他们的一生负责。从“善待学生”理念出发,学校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把师道尊严落在实处。学校要求教师以及行政人员要以良好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师道尊严。同时学校在优秀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学生良好的求学条件的提供、条件保障体系的健全、招生就业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着力,使“善待学生”理念落在实处。
2.“教授就是大学”。“教授就是大学”,是指教授是大学的主人,学者是大学的主体。从教授就是大学出发,学校要求:学校机关、学院的行政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行政人员必须从属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服务于它。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也要寓于服务之中;每位教师都要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要有学术造诣,有好的教学方法,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有超越个人生活经验的学术追求;提高任课教师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中山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鼓励和引导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学校启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三个一”计划,要求校、院系领导每学期至少听1门本科课程,至少抽查1门本科生课程的考试试卷,至少检查1个班的毕业论文。
3.发挥“三个优势”。一是发挥 “伟人建校优势”。开展博雅教育,追求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发挥“人文传统优势”。通过在全校开展 “中大精神”、“中大特色”的讨论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文化传统和“中大精神”的论述文章,推动了广大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认同,形成有中大传统文化精神的品质。三是发挥“地域环境优势”。我校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对吸收外来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特殊的地缘文化背景使学校形成了“开放务实”的文化。学校传承弘扬“开放务实”的大学文化传统,开放与改革并举,积极开展国际、港澳台合作与交流,积极营造包容与和谐的校园氛围,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三、在社会服务上体现特色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使命之一,是大学无法回避的社会责任。我校提出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特别是广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服务社会中,我校做到发挥优势,体现特色。
1.“国际水平、国家需求”。中山大学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国家重点大学,我校社会服务定位于高层次上。为此,学校提出办学指导思想是“国际水平、国家需求”。即学校的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是国际水平,既强调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强调自主创新,又要解决国家尤其是地方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基于以上理念,近年来,我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从基础研究的源头抓起,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
2.“三个并重”。所谓“三个并重”就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提高学术水平与服务地方经济并重。为做到“三个并重”,我校一是建立适应服务地方需要的科技管理体制。近年来我校相继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地方合作办公室等。二是建立适应基础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的科学管理评价体系。我们提出给横向研究以“国民待遇”,在项目经费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横向项目实行与纵向项目相同的标准,对从事应用研究人员实行与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相同的待遇。三是提出科技成果“零转让”的概念,即学校强调保障发明者的利益,强调成果转化而产生的社会效益,而不看重转让为学校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
3.“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我校在社会服务中,把服务和贡献国家特别是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特别是广东的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在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谋取国家和地方更多更广泛的支持。学校全面推进校市、校企合作,与广东多个地级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并在生物、信息、能源、新材料、环境、区域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为这些地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广东省和相关地市在校区建设、985工程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我校予极大的支持。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