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医科大学委员会
我校是一所地处祖国南疆具有74年办学历史的广西省属重点医科院校。近年来,尤其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为重点,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载体,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改革发展机制,着力增强党委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发展理念,找准发展定位,不断增强党委把握大局的能力
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医学教育亦面临重大变革。面对这一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深刻认识到,高等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相继出台,新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四梁八柱”改革,以及广西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发展新一极的战略构想,都对我校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校只有在“求变”、“求实”中继续解放思想,挖根找源,对症下药,创新理念,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才能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发展大局。
基于这一认识,结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发展大调研、大讨论活动。我们发现,学校发展问题上存在着办学空间狭窄、办学定位偏低、学科专业结构相对单一、高尖精人才匮乏、国家级标志性成果缺乏等问题,与高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还不相适应,与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还有明显差距,与服务和推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对此,学校党委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建设区域性具有特色优势,以医学为主,理、文、管、法等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来审视发展,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来谋划发展,建立与加强高校党委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要求更加适应、与时代发展更加合拍、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对接的科学运行机制。
二、创新发展方式,把握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党委科学谋划的能力
我们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和定位,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基本功能着手,积极探索和转变发展方式。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从单纯强调办学规模转变到更加注重办学质量和水平上来;在办学空间和定位上,从着重看就业率转变到更加注重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的评价、声誉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上来;在医疗服务上,从注重看附属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量增长转变到更加注重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来;在办学效益上,从过去单纯看教职工收益转变到更加注重教育成本核算,兼顾广大师生的利益、权益上来。
与此同时,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把握工作重点,努力在做好规划、重点突破、搞好协调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委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在做好规划上下功夫。我们依据自治区党委《关于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决定》,把制定好学校的三年科学发展计划作为首要任务来落实,全面启动科学发展计划的相关工作,重新审视和定位学校新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总体目标统领全局,以阶段性目标明确具体步骤,做到既有前瞻性,又有阶段性;既有远期目标,又有“马上就做”的可操作性,形成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指导性纲领。在立足现实做好学校三年科学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同时着眼长远,承前启后,谋划未来。
二是在重点突破上下功夫。针对目前学校办学空间狭窄、学科专业结构相对单一、高尖精人才匮乏、国家级标志性成果缺乏等问题,我们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意见,抓住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提出了筹建东盟医学国际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在防治肝癌、鼻咽癌、结核病、地中海贫血等地方重大疾病中形成的区域优势和特色,采取进一步构建人才高地、拓展相关学科、实行专业博士点和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举措,有效破解了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在搞好协调上下功夫。我们重点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和协调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形成“党委定方向、谋战略,校长定战术、施管理,教授定规矩、做学问”的良性互动。二是处理和协调好各基层学院以及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界定学校和院系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信息处理高效、沟通渠道畅通的内部管理体系;通过创新管理制度,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挖掘各院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科学发展潜力;通过妥善处理激发活力与形成合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把握公开、公平、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使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处于协调、稳定、平衡态势中。
三、创新发展机制,抓好工作落实,不断增强党委推进科学发展进程的能力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原则,将科学发展落实到学校建设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上下联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机制健全的良好发展格局。
一是不断完善了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以“高起点、严要求、新视野”为准则,以培养高级医学人才为目标,不断强化“三早”教育基础理念,积极构建“三早”医学教育框架,努力探索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与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相对接的有效途径,建构起厚基础、重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与人才队伍建设相配合,以研究地方常见病、多发病和学科前沿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学科建设上水平;将学习和研究地方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病”施教,因“病”组材,在办学实践中致力科教相融,促进教研相长,有效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二是构建了学校科学发展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我们围绕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切实加强学生、教师和管理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在教师层面,着重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学科结构,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尖精的学科领军人才,打造高层次的创新团队。在学生层面,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提高人才培养品质。在管理方面,强调制度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充分发挥中层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推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科学设置职能科室。如针对过去一度存在决策多变、发展思路不清等情况,成立发展规划办、学科建设办、专业建设办等职能机构,专门就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建设方案,理清发展思路,并组织精干人员制定务实求新的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此外,进一步完善了以党委、行政、学术、教职工和教代会为主体的大学制度,理顺教学、科研、医疗与管理的关系,完善了人才引进机制、校院两级体制、激励与竞争机制,鼓励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针对医学教育重实践技能、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的实际,我们积极整合地方优势资源,打造3所实力雄厚的直属附院、7所有地市竞争优势的非直属附院,使临床资源充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为广西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医疗和智力服务,如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主动承担广西卫生事业发展重大政策研究课题,加强重大疾病如肿瘤、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的科学研究,对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技术方法的研究。此外,面向社会和市场,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努力创办医疗卫生保健产业和科技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