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 陈小川 

  我们都知道,学生不应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党和政府为此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财政安排助学金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都真正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总额将达到500亿元,全国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将获得资助。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

  国家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意味着政府承担为他们读书埋单的主要来源。社会各界一直在为此奉献爱心。我们知道,曾经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天津的白芳礼老人在前些时候去世了,他曾经用骑三轮车挣的钱,资助了300名大学生,因此感动了中国。

  今年夏天,《中国青年报》组织没有在西部艰苦地区工作过的青年编辑和记者,分别到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的贫困乡镇,与当地的老百姓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宁夏固原的原州区寨科乡非常贫困,今年高考,乡里不少学生考上了大学,可是他们为上大学的费用发愁,刚刚颁布的国家助学新政策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福音。

  我们的编辑和记者感同身受:这些学子不再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了,大家同时也特别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回到报社之后,这些年轻人发起了捐赠特别党费的活动。那几天,报社的采通网每天都在做实时的直播,随时公布着学生的路费还差多少钱。最后,报社的66名记者为21名学生捐助了上学的路费。

  作为个人,哪怕再有力量,也只能帮助很少的一部分人,我们怎么能帮助更多的人?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对国家的这项惠民政策还不十分了解。我想,媒体能为这些学子们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传播。

  今天,我们新闻界的同仁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就是要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的媒体知道国家的这个好政策,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受惠于这个好的政策。《中国青年报》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办报宗旨,在青年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配合政府做好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传播,我们责无旁贷。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中国青年报》联合国内多家媒体,开展首届“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就是希望媒体的同仁们携起手来,为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一起努力。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7年12月19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