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特别是从江苏、湖北、重庆、甘肃等地远到而来参加我们会议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并且感谢大家参加我们今天下午的活动。 [14:33]
[王旭明]:今天,我的心情特别的激动也特别的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些值得激动和高兴的事情。几天来,我脑中不断出现一些挥之不去的人和事:一位贫困的学生,在他高中毕业之后,因为家境贫困去打工,打工了十年,当他知道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之后,仅用了三个月的复习时间就参加了高考,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西南大学。还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因为家境贫寒,特别是因为落后和愚昧的封建意识,她生下来就被抛弃。多年来,她在党和政府的抚育下成长,尤其是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使她迈进了大学校门。 [14:35]
[王旭明]:还有一个孩子,初中毕业后在浙江某地打了三年工,打工期间,因为没有技能,也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他饱受不良老板的欺辱,老板曾用这样的话侮辱他: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有得是。当他欣喜地得知党和政府今年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后,在这项政策的感召下,他又回到了校园,开始了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幸福生活。 [14:37]
[王旭明]:这一幕幕、一桩桩、一件件不是我从媒体上了解到的,而是通过教育部最近组织的新闻单位采访团深入基层采访时,与接受资助的同学见面座谈中了解到的。这样的事例成百上千,在党和政府资助政策下抚育、成长、成才的学生千千万万。近几年,党和国家加大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力度,我总说一句顺口溜: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五百亿资助学生两千万。这两千万学生当中,有400万是大学生,1600万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样一项大的政策,使千千万万的学生从中受益,确保教育公平,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14:38]
[王旭明]:但是,相比之下,对这样一项重大政策,所进行的广为周知、声势浩大的宣传还远远不够。人们可能看到更多的是某一项义举,某一项活动。我在多种场合说过,一项义举可以使几百人、几十人受益,而一项好的政策,可以使成千上万的人受益。应该说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就是一项这样的好政策,它能使成千上万的人从中受益,也必将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14:39]
[王旭明]:今天,我们特别欣喜地宣布,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实施以来,由中国青年报主办的参与媒体最多,参与人员最广泛,媒体形式最丰富、声势也最浩大的首届“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今天在这里启动。首先,我们有请中国青年报副社长谢湘女士来介绍开展这项大型活动的有关情况,有请! [14:40]
[谢湘]:各位领导、各位学生、老师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14:41]
[谢湘]:今天我也是怀着非常不平静的心情出席首届“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启动仪式的活动。为什么说心里很不平静呢?因为作为一个记者,我深深地懂得什么叫历史,什么叫见证历史。从1999年国家开始建立对贫困生实行资助政策以来,到今天已经八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政府从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到西部“两基”攻坚战役的胜利完成,以及到资助贫困生一系列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本届政府是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穷人教育学。 [14:42]
[谢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感觉到实施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不仅是关乎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关乎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是带着一份感情,一份历史的责任,来做好这项工作的宣传和推进。 [14:42]
[谢湘]:下面,我想将本次活动的方案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14:43]
[谢湘]: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们想突出六个字“感恩、自强、责任”,这次活动,我们得到了教育部、团中央的大力支持,成立了专门的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杨周复、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尔肯江•吐拉洪担任;指导委员会的委员由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兼全国学贷中心主任崔邦焱、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可为,团中央学生部部长周长奎、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王旭明、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全国学贷中心副主任马文华、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肖新生、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建民、重庆市教委总会计师、教育工委委员邓睿等组成,王旭明兼任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14:45]
[谢湘]:第一批表示支持这一活动的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每日电讯、?t望、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南方周末、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新京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高等教育、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青在线、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浪网、搜狐网等。 [14:46]
[谢湘]:我们非常高兴大家一起来做这项事业,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欢迎更多的媒体积极参与。活动的媒体委员会主任,由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担任,委员由各媒体支持单位代表组成,秘书长就是本人。入选学生的条件,我们在给大家发的活动方案中,已经有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主要想介绍一下有关这个系列报道及征文的评奖要求。 [14:47]
[谢湘]:第一部分系列报道,我们希望是各媒体记者独立撰写、公开见报的文章。记者要带着感情宣传国家的助学政策,对国家助学政策的重要意义以及过程要有透彻的了解、深入的研究,文章有感人的事迹、独特的视角,显示一定的思想深度,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文章的题材、体裁布线,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写人物通讯、系列报道、言论、消息均可,文字也不限。 [14:48]
[谢湘]:第二个部分是征文,我们希望这一类的征文,是希望由受助学生口述,或者自己撰写,由编辑部编发。文章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文风平实,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特色,提倡短小精悍,文字在800字到1000字左右为宜。
这个活动评选的时间范围,我们确定在从2007年7月1日,也就是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宣传的第一阶段,到2008年2月18日,就是政策宣传的第二阶段,这一期间刊登的与“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主题相关的稿件均在推荐之列。 [14:49]
[谢湘]: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本次活动不是重在表彰、重在参与、重在展示、重在推动、重在德艺双馨,我所说的德艺双馨,实际上是借用了一个名词。因为我们觉得,宣传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既要挑选那些在逆境中立志成才,受到党的政策的阳光雨露成长得比较优秀的学生,同时,我们也希望文章的写作和报道中也是高质量的,所以我借用一个"德艺双馨"。 [14:50]
[谢湘]:我们这个系列报道暨征文评选将评出优秀报道100篇,优秀征文100名。这次评奖,我们不排名次、不分地域,不只限于东部或者西部,也不分学校,凡是大学本科的、研究生的,高职的、中职的,都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之列。 [14:51]
[谢湘]:最后,我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时间安排。 [14:52]
[谢湘]:今天我们正在进行首届“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启动仪式。 [14:53]
[谢湘]:在2008年2月18号到22号,我们由媒体委员会总终选出优秀报道作品和征文作品,征文获得者经教育部新闻办审定以后,将列为全国大中专院校“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的优秀学生名单。在2008年2月末,我们将在北京举行首届“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的颁奖大会。谢谢各位。 [14:54]
[王旭明]:谢谢谢湘女士,大家听得出,她的心里也特别激动。因为这个活动,我们已经策划了好长时间,今天终于成功启动了!所以我跟谢社长有着同样激动的心情。刚才我也是由于激动,忘记向大家介绍主席台上的各位领导,希望大家谅解。 [14:55]
[王旭明]:今天参加我们启动仪式并在主席台上就坐的领导,有我们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周复先生,还有我们中国青年报的总编辑,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媒体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小川先生,以及教育部有关部门的三位领导,也是这次活动指导委员会的委员,他们是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先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光明先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女士。此外,在主席台上就坐的还有我们媒体的代表,也是资深媒体人,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总监于禾先生,以及受助学生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宗昌同学。 [14:57]
[王旭明]:下面,我们有请中国青年报的总编辑陈小川先生讲话,有请。 [14:57]
[陈小川]:各位下午好,尊敬的杨周复部长助理,教育部有关司局领导,远道而来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新闻界的各位同事下午好!今天很荣幸与各位相聚在教育部的报告大厅,我们都知道,学生不应该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党和政府为此一直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全国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居于公平,我们将采取两项重大政策,其中一项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的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也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14:59]
[陈小川]: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财政安排助学金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都真正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将获得资助,这是令人欣喜的数字。 [15:00]
[陈小川]:我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意味着政府承担为他们读书买单的主要来源。社会各界也都在为此奉献爱心,我们知道,曾经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的天津的白芳礼老人在前些时候去世了,他曾经用骑三轮车挣的钱,资助了300个大学生,因此感动了中国。 [15:01]
[陈小川]:今年夏天,我们中国青年报组织没有在西部艰苦地区工作过的青年编辑记者,分别到宁夏、甘肃、内蒙等地的贫困乡镇,和当地的老百姓生活了一段时间。宁夏固原的原州区寨科乡非常贫困,今年高考,乡里面不少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可是他们为上大学的费用发愁,刚刚颁布的国家助学政策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们的编辑和记者感同身受,这些学子不再为学生费和生活费发愁了。我们的记者们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回到报社之后,年轻的同事发起了捐赠特别党费的活动。那个时候在报社的采通网每天都在做实时的直播,随时公布着学生的路费还差多少钱。报社的66名记者为21名学生捐助了上学的路费。 [15:03]
[陈小川]:但是作为个人哪怕再有力量也只能帮助一小批人,我们怎么能帮助更多的人?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对国家的这项惠民政策还不了解,我想,媒体能为这些学子们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传播。 [15:03]
[陈小川]:今天,我们新闻界的同仁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的媒体知道国家的这个好政策,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受惠于这个好的政策。中国青年报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办报宗旨,在青年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配合政府做好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传播,我们责无旁贷。 [15:03]
[陈小川]: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我们决定联合国内多家媒体,开展首届“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活动,大力宣传在国家的政策资助下的贫困学生的事例,把“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主题宣传活动做出声势,使好政策落到实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希望我们媒体的同仁们携起手来,为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一起努力,谢谢各位。 [15:04]
[王旭明]:好,谢谢陈总,我们也特别感谢中国青年报作为国内有影响、负责任的主流媒体,率先领衔和国内三十多个媒体一起搞这样的一场对中国未来意义深远的活动,我们感谢中国青年报。 [15:05]
[王旭明]:刚才谢社长解释的这个活动方案,我觉得有几条要在这里特别的强调一下。一是就是我们这次活动,既可以由记者撰写报道,也可以由学生本人撰写;二是征文既可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发,也可以在30多家第一批支持媒体上刊发,最后的评比资格是等同的;三是如果是个人投稿,可以向中国青年报投稿,也可以给支持单位的30多个媒体投稿,如果都觉得不方便,也可以直接投到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并注明您的联系方式,以及希望刊用稿件的媒体,我们会帮助您联系刊发。 [15:06]
[王旭明]:此外,这个活动特别得到了国内30多家媒体的支持,第一批的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新华每日电讯、?t望、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政协报、南方周末、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新京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高等教育、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青在线、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由此可以看出,众多媒体的支持是保证我们这次活动能够成功进行的重要条件。 [15:07]
[王旭明]:从这些媒体名单中大家可以看到,也有文字媒体,也有电视媒体,还有网络媒体,可见媒体形式之丰富。那么为了表达支持媒体的共同心愿,我们有请媒体代表,也是资深的媒体人,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总监于禾先生讲话,有请。 [15:07]
[于禾]:尊敬的杨周复部长助理,尊敬的在座的各位教育部的领导,尊敬的在座的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非常高兴的来参加由教育部和团中央支持,由中国青年报所组织的这次启动仪式。对中国青年报发起这样一项活动确实表示衷心的感谢,也代表这些媒体表示坚决的,而且是有力的支持! [15:08]
[于禾]: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的愿望、接受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党和政府顺应这个形势,98年的时候开始了高校的扩招。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家也很清楚,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得以能够上大学。那么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们由于家庭的贫困,上学也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紧跟着,我们的党和政府于1999年又开始不断地完善我们的助学政策。直到现在,就像我们主持人刚才讲的一样,从今年开始,我们国家每年拿500个亿来扶持我们的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得以顺利地来读完自己的学业,而且这些政策由大学已经扩展到了高等职业学院,也扩展到了我们中等职业学校。 [15:09]
[于禾]:我想这件事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确实是按照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思想来办事的,所以我想宣传这么一件大事,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15:10]
[于禾]:今天,中国青年报率先带头发起这样的一项活动,确实意义非常深远。首先,我觉得它起码能把党和政府的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能够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此凝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以便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5:11]
[于禾]:另外一方面的意义,能使我们广大的贫苦家庭出身的学生,更进一步地来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只要你是考上的学生,那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踏入学校的大门。 [15:11]
[于禾]:这些年来,说实在的话,这项政策,我刚才已经说了,确实是非常英明的,是非常及时的。但是遗憾的是,目前知道的人我觉得还不是那么的多。特别是在我们贫困地区,像我们中国幅员这么广大,人口这么众多,而且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时候我们媒体还够不到的地方,很多贫苦家庭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还不知道这项政策,因此出现考上学了,拿着录取通知书不知道怎么办,无所措手足。但是,如果我们能告诉他,你拿着通知书,如何按照党和国家的助学政策,你只要走上了求学这条路的话,你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这样的话,我们的孩子的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15:13]
[于禾]:所以,我觉得发起这项活动确实意义非常深远,我们非常感谢搞这项活动,我们也非常支持这项活动。所以我觉得我也建议,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刚才说了,这是我们每一位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个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把这项政策宣传到全体人民当中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知道。 [15:14]
[于禾]:当然了,宣传,我认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笔,可以用我们的镜头,在我们的媒体上进行宣传。另外,经过我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感觉到,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宣传,。什么宣传呢?只要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去采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宣传的过程。 [15:14]
[于禾]:说心里话,我刚才说了,很多西部贫困的地方,未必能看到我们的报纸,未必能看到我们的电视。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到这个村庄去,深入到这个家庭去,深入到这个地区去,我们就像一个播种机一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种子撒到那个地方去。 [15:14]
[于禾]:所以,我建议我们的记者们,应该今后更多的深入到贫困的地区去,深入到贫困的家庭去,用我们自身的现身说法,通过我们的采访,切实把我们这个种子播下去。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宣传,这也是我这几年深入西部的深切体会。 [15:15]
[于禾]:说到最后,我们中国教育电视台这些年来也配合党的助学政策做了很多的工作,除了我们台的新闻宣传中心不断的宣传之外,包括我,带领我的团队,这些年围绕这项政策,特别在我们教育部在座的各位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 [15:15]
[于禾]:比如05年,我们做了一个大型的专题访谈节目,请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同志解读了当时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我们去年,也就是06年,配合教育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我们做了一个“贷款助学,信用助人”的电教片。我们采用了动画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做了一个电教片,而且已经被咱们国家的助学贷款办发行到全国的各所大学,对宣传国家的助学贷款起了一定的作用。 [15:17]
[于禾]:今年,我们在教育部新闻办的具体领导和指导下,我们又做了一个教师节的特别节目,“他(她)助我成长”。因为我们想到,国家的助学政策是英明的、伟大的,但是要把这个助学政策落实,还要靠我们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所以我们用一些贫困学生的现身说法,做了这样一个节目,反响是比较大的。 [15:18]
[于禾]:今后,我们想趁着中国青年报发起这项活动的东风,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起点。谢谢大家。 [15:18]
[王旭明]:谢谢于禾同志,于禾同志讲的很多话我觉得非常的深刻,发人深思。比如他说有良知的媒体宣传这样一项政策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比如他说宣传这样一项政策可以凝聚人心,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团结奋进;比如他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也很深刻,这项政策虽然已经实施了九年,但是知道的、了解的人还不多,甚至今天召开的这场新闻发布会,全国也未必能有30%的人知道。 [15:19]
[王旭明]:大家也看得出来,于禾同志看样子不像是年近60,他多年来奔波在祖国的西部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我上次介绍的时候说过,他目前还在制作着我国第一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部,以西部教育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每周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眼睛向下,深入基层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他长久的实践。 [15:19]
[王旭明]:大家可以看出,他声音洪亮,我要不说他的年龄,大家绝对想不出他是这个年龄了,可见深入基层、眼睛向下还有让人青春永驻的特效,所以跟我们的记者比起来,他的声音显得那样洪亮,那样斗志昂扬,那样精力旺盛,这都是他深入学生中的结果。 [15:20]
[王旭明]:我们在宣传这样一项政策过程中,始终注意到了四个“者”:首先是决策者,当然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二我们还注意到了执行者,教育部、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都是执行者;第三我们注意到了宣传者,刚才于禾同志代表了30多家媒体,希望全国更多的媒体行动起来,都做宣传者;第四个就是我们始始终终注意受益者,这项好政策的真正受益者是是千千万万的学生,所以,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受益者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宗昌同学,请他讲讲心里话,有请。 [15:21]
[马宗昌]:我叫马宗昌,现在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我的家乡是甘肃会宁,是一个经济落后、教育很不发达的贫困县,和很多会宁的学生一样,我住在一个贫困的山村,很多的时候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艰苦,靠着极少量的收入生活,面对贫穷,我没有绝望发奋学习,希望以自己辛勤的奋斗换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15:22]
[马宗昌]:但是,当一份北航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我面前时,原本特别兴奋的我却满面愁云:以我的家庭收入来源很难担负我的学习费,正在这时,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到了我们的乡村,给无数的学生带来了真正的希望,国家的助学贷款非常的方便,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当地学生可以与本地银行进行贷款。我和我的同学都受益于这样一个手续,而且没有花多少的时间,所以入学的第一天我就体会到了学校给我们这些贫困地区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关怀,通过绿色通道,我们可以顺利的入学,可以先入学缓交学费。 [15:23]
[马宗昌]:国家也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很多的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学生也有非常完善的工作体系,为学生完成了资助。比如学校有勤工助学岗位,我们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获得收入,而且进行锻炼。正是国家助学政策的关怀,入学三个月以来,我能够彻底地放下经济困难的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学生活中,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带着很多人的期待,我远离家乡到北京求学,我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充满自信,努力学习,将积极进取的精神发扬,回报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15:24]
[马宗昌]:今天,我很高兴代表受助学生参加这个活动,其实,我有很多的感想,想对一直关心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在我们的学校,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平凡的,但不平庸的人有很多先进的事迹,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积极进取,我代表贫困地区的学生参加这次活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经济困难生,关注这项活动,谢谢大家。 [15:24]
[王旭明]:谢谢马宗昌同学,刚才他介绍的题目就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使我圆了大学的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启动仪式之后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将向各位详细介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及通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种形式受益的很多同学,记者可以直接对他们采访。 [15:25]
[王旭明]:同时,本周五上午10点钟,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政策宣传第二阶段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我们将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大政策,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准时参加。 [15:26]
[王旭明]:下面我们将进行最激动人心,也是最重要的一刻,请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杨周复宣布首届“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启动! [15:26]
[杨周复]:现在,我宣布,“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15:26]
[王旭明]:让我们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让我们用更多的报道来为这个活动增光添色,谢谢大家!谢谢各位领导。随后进行我们的记者见面会。 [15:26]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