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冬日里的温暖让我们笑对人生

――几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故事

  生活是什么味道?几位依靠国家资助政策成长成才的大学生代表在生活中品出了各种各样的味道,走出了一条大多数同龄人没有走过的特殊人生路。在教育部举行的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访会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汪文丽说:“国家的好政策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是冬日里的温暖,正是有了国家、学校的关心帮助,才让我们更加坚强,我相信未来会有属于我的蓝天。”

  面带微笑的汪文丽有着像阳光一样灿烂的心态,她16岁就成了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考入大学后,她获得了国家助学金,以及学费减免,努力学习的她今年又拿到了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同时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因家庭贫困,湖北大学大四学生黄西月一直靠打工养活自己,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反而陆陆续续向家里寄了近一万元。

  父亲、母亲、姐姐一个个因病倒下,她依然保持坚强乐观。

  “我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可以保证。每个月我自己的生活费控制在300元以内,做兼职和家教挣的钱都寄回家里,让父母治病。”刚刚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黄西月坦然说,“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挺过去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经受的苦难多一点,那么他将更容易走向成功。”

  从平凡的出生,到中途的辍学,从工厂的磨炼,到大学的学习,已经29岁的重庆邮电大学大三学生邓绍佰回想自己从校园到工厂,再从工厂到校园的独特经历,感慨万千。

  1993年,正在读高一的邓绍佰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打击,父亲突然患病去世,母亲因为悲伤过度而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母亲还要人照顾,16岁的邓绍佰辍了学,到电气公司当了一名工人。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缺乏知识,缺乏发展后劲,他决定考大学继续深造。经过3个多月的复习准备,2005年他被重庆邮电大学录取。

  考上以后邓绍佰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忧的是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而且是在农村,没有生活来源,上大学的费用如何解决。

  “我现在最想感谢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完善的助学制度,我的求学之路会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实现。”两次获得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今年又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邓绍佰感激地说。

  (记者 杨晨光 唐景莉)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3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