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陈振云 本报记者 李健
来自浙江衢州农村的贫困生齐成红收到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因为早就了解了“绿色通道”政策,顺利地拨通了中国农大的电话号码。放下电话,齐成红说,“我不再畏惧贫困了”,背着行李来到中国农大,申请了助学贷款,顺利入学。
中国农业大学负责“绿色通道”的老师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知道“绿色通道”的新生比往年多了许多,这得益于今年暑假学校推行的社会实践与宣讲助学政策相结合的新办法。
7月27日,中国农大工学院2004级学生袁泽文和5名同学一道,从北京出发,坐火车到山西长治市,随后从长治乘汽车到百尺镇,又走了10里山路,7月28日傍晚到了百尺镇葫芦沟村。袁泽文和同学们向村里的高中生、村干部宣讲了国家助学新政策。袁泽文说:“农村知道这方面政策的人比较少。”牛慧是葫芦沟村的高三应届毕业生。她向袁泽文说起了自己的心事:一是怕考不上大学,二是怕考上家里供不起。袁泽文向牛慧详细解说了国家助学的新政策,还结合自己学校的例子,告诉牛慧怎么申请助学贷款,怎么走“绿色通道”。一直担心学费的牛慧一家人听了,心里踏实多了。
今年暑假,中国农大5000多名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足迹遍布各省区的山乡村寨。每个学生都带有一份特别的小册子――《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接受过资助,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面对面地向农村困难家庭讲解国家助学新政策。
中国农大党委副书记秦世成说,今年暑期把社会实践与宣讲助学政策结合起来,不仅让贫困家庭了解国家的好政策,使新生不再为学费发愁、为筹款奔波,同时也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从被动的受益者转变为主动的宣传者,成为国家助学新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9月2日,中国农业大学举行2007级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情况通报会,学校在认真开展以“奖、贷、勤、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逐步建立“经济、学业、就业、精神”四个方面相互结合、协同推进的学生资助体系。
――对存在特殊经济困难的2007级新生,解决入学旅费的困难。截至目前,已有14名新生由学校购买火车票顺利来到学校报到。
――入学时向经济困难的新生发一张500元的餐卡(考虑物价上涨因素,比往年增加200元)、一套爱心被褥、一张面值50元的电话卡。
――2007级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要准确掌握本班经济困难生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学校政策开展各种资助工作。对于已经确认的经济困难生,学校将为其配备一名高年级优秀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环境适应等方面,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工作。
――学校按新生总数的10%配备专门的“绿色通道”迎新志愿者,现场设立两部“平安电话”,让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及时向家人报平安,现场设立休息区,为经济困难新生及其亲属提供茶点等服务。
据统计,中国农大14000多名本科生中,月均生活消费在300元以下的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8%左右,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比例约10个百分点。今年7月,国家助学新政策颁布后,学校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强调“经济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贫困”,鼓励学生自强、自尊、自立。
这种关爱,在入学时还仅仅是开始。
新生申冬冬了解到,学校将帮助贫困生提高外语口语和计算机使用能力,专门指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1+1”帮扶,在毕业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并资助求职经费。
每一名班主任也被要求对贫困生给予格外关注。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专业2006级班主任何志勇,通过一对一的谈心,发现班里有6名贫困生没有走“绿色通道”,及时帮助他们获得了助学贷款。
中国农大每年有两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就业部门的统计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连续多年就业签约比例高于全校毕业生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7年9月1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