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

如果不来北京上学,我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幸运

北京联合大学 吕伟涛

  如果不是来北京上大学的话,我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贫穷。

  同学们光鲜的衣服、鞋子,我可以不去在意;同学们高档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我可以视而不见;可当我走进食堂,发现那些简单的菜谱上却挂着昂贵的价签时,我不得不迟疑了。

  班主任了解到我的窘境,私下里询问我的情况,我向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将头垂得更低。

  我家在外地农村,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爷爷奶奶年迈,虽没生过什么大病,但也是小病不断,我还有个弟弟,也在省城读技校。支撑这样的家庭,对我的父母来说已实属不易了,可我偏偏选择了报考艺术专业,还非要来北京这种消费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上学,一年光学费就要1万多元,无论父母如何拼死拼活去干,都是难以支付的。

  班主任帮我申请了助学金,每个月加上原来60元的补助,也有了200多元,还帮我找了份学校里勤工俭学的工作,每个月又可以多得100多元。另外,同学也帮我介绍了一份兼职,在西单的一家商场做手机促销,每个周末也能挣些钱。

  我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大二时,我继续申请了助学贷款,班主任还问我是否申请助学补助。我想了想说,把这机会给别的同学吧,我在外面做兼职,挣的钱已够我的生活开销了。班主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可别耽误了学习,学业重要。

  大二开始,由于没有助学补助,我多找了份在超市打工的活儿,虽然累了点,但因为能赚到不少钱,我还是很高兴。可这样一来,我的学业真的荒废了很多,到大二结束时,我竟然有两门功课差点儿挂科。这下可得不偿失了。

  大三之际,班主任又来找我,这次我没有推辞,还是申请了补助,我放弃了在外面的兼职,说什么也不能再荒废学业了。

  不仅如此,因为我会写点文字,一家小有名气的杂志社要我给他们写专栏,每个月虽然收入不多,但总比做促销有意义。后来,我的一些文字也出现在《中国青年报》、《新快报》等媒体上。去年年底,一家陕西的出版社竟然看上了我一部只写了三分之一的小说,说是要出版。到现在我已经完成了剩下的三分之二,编辑也说满意了,我想出书该不成问题吧。

  真没有想到,只是半年的时间,我竟能做这么多事情,而那些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可以说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要不我哪有时间和心思去写东西啊。

  如果不是来北京上大学的话,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

  转眼间,又立春了,一下子有了很多感慨,真的是面朝大学,春暖花开。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8年2月21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