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 张云青
我是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的帮助下,我即将顺利结束大学之路。
我的家乡位于西南贵州。云贵高原的山岭地势,决定了其交通、经济相对落后的宏观局面。像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我的父母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劳作模式。年底收成的偶有富余和家畜的变卖,构成了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主要来源。欣慰的是父母摆脱了家乡那种“女孩会识字就行、男孩会算账更佳”的思想约束,含苦让我上了高中。然而大学的学费是我不敢想象的,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全家可谓悲喜交集。
在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之后,我怀着不安的心情来到大学报到。第一次踏入大学的校门,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城市,心有些许盲目。还好有学校老师的热情帮助,更有高年级志愿者帮忙,使我得以顺利解决学费贷款、解除了我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这无疑是我安心学习的极大前提。
入学以后,我深感到国家和学校对贫困生的特殊照顾。得知我的情况以后,辅导员热心帮助我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让我在办公室做助理,以解决生活问题;假期,学院老师热心推荐我到校外做家教,以及一些用得上专业知识的兼职,在锻炼自己、巩固专业知识应用的同时也获得报酬,以填补生活所需;国家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多项奖助学金、学校也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奖助学体系,提供多形式、多元化的资助。
老师的热心支持、国家和学校奖、助、勤体系的帮助,给了我安心努力学习的最好氛围,使我在大学生活中不断成长。
入学伊始,我曾一度为了经济上的拮据而有放弃上大学的想法,但国家助学“绿色通道”使我摆脱贫穷,我不再为学费而郁郁寡欢,父母也不再因为供不起我上大学而伤神。获得勤工助学岗位,不仅仅是为我提供生活保障和锻炼自身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报酬,我有一种油然的自豪,增加了我的自信;同时,通过不断的和外界接触,更能认识到在课堂上不能感觉到的不足。比如普通话,由于家乡口音的干扰,我一直是“半国语”腔调,与人交流的时候尤其能感觉到错误,在意识到和纠正的不断重复下,现在已大为好转。以前,我低头审视贫穷,国家助学政策,使我坦然面对贫穷,而学校的勤工助学政策,则让我不再贫穷!
就个人而言,贫穷不是错,真正的错是安于贫穷,不知道如何去摆脱贫穷。作为国家助学政策的受益者,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必然会有很多不如意,但在助学政策的帮助下更应该克服困境、乐观面对学习,用智慧和知识来回报。换个角度,在压力下乐观成长更是无穷的财富,拥有了很多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东西并领会于心,以后的路将会更加顺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