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

记住那分给予

兰州大学 苏彬

  我来自苏北的一个农村。有幸能够得到贫困救助金。由于家中经济拮据,这么多年的求学路满是艰辛,每一步都是那么犹豫。梦想着成功,但我怯懦地坚持着这份奢侈。我不敢义无返顾,因为身后干瘦的身体撕扯着流泪的心。

  有时候想一想那些比自己更贫困的人,那些山里的孩子,自己真的有些感触,助学金对我来说太奢侈了,所以会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给与。

  如果说80年代的大学生热衷于探讨人生,着重自我设计;90年代的大学生经过了一阵子的政治反思之后,一窝蜂掀起经商热,那么,由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今天,对于跨越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最崇尚也最时髦的关键词莫过于:创新和体验。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感受着各种新的思潮,走向一个更新的世界。

  现在我们依旧能在城市里见到沿街乞讨的,其中很多都是带着孩子,而那些孩子是没有机会受教育,而他们的青春又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度过的呢,每次经过我都是会尽点微薄之力,我也深刻知道这些人想救是永远都没有止境的,但心里还是难受,开学这几天也和其他高校的暑期支教团的同学座谈,他们介绍说,迎接他们到乡村的是孩子们放的鞭炮,这也许就是他们隆重欢迎客人的唯一方式,而当他们完成支教任务之后,伴随他们走的孩子们哭泣声,当他们看到山上那一个个瘦小的身躯,这其中隐藏的是一颗颗淳朴善良、坚毅不拔的渴求的心灵。在艰苦的环境下,寒来暑往,他们依然是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每天来回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到破旧不堪的学校里如饥渴的刻苦努力学习,而有一位支教成员当时握着老师粗糙的手,那一刹那心灵的颤动难以言表,他当时深刻被教师那种扎根在山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她们默默守在这一块净土,耕耘着,她们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那一片贫穷落后的土地,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们,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也许,未来各个领域里的人才,就是从这学校,从这山里飞出区的。听了他们对于支教工作的经验之谈,我奔赴一线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我期待着能够有一天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能够去支教,我希望成为监察组一员,到外地,到那些中小学去看看那里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建设。

  来到兰大,小心翼翼地执著着,竟幸运地拿到了这份助学金,心里充满了感激。爱温暖着我激励着我。使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光影。可以这样沐浴幸福,我快乐的有些措手不及。回首这四年,助学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每一次都是激励和鼓舞。现在,奔跑,我不缺少动力,飞翔,我有了翅膀。前面风浪再大我也毫不畏惧。

  感谢善良的给予,我会铭记这份关爱,恪守青春的誓言,全力拼搏,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博爱。并关心他人,为公益献上自己的绵力,发扬互助精神,将爱传递。

  心在爱在,让我们怀揣着一颗爱心将人类最美好的情谊传递,生生不息。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