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用智慧出实招寻求内涵突破

――专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是世界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教育振兴将直接关系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强盛。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决心和魄力”,作为《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在破解“素质教育”命题时,国家要求必须做到“调研要深入,改革出实招”。

  张民生坦言,从去年8月参与《纲要》制定有关工作至今,自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基于不同时代,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他说,素质教育的发端是针对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较为普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而提出的,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让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呼吁提倡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素质教育”的提法应运而生;当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来袭,经受住考验的中国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之本,“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重点要求,这给“素质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而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对教育本原的认识更为清晰,以人为本,提供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成为“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

  “素质教育,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实践和理论创新,这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教育理念,对于这一点,目前社会上的争议声渐去,基本认同度和共识已经形成。”张民生说。

  既然“素质教育”已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且认同度较高,那么,为什么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始终阻力重重,成为“老大难”的问题呢?张民生说,一是升学的压力和应试的机制,与此相应的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全社会传统的片面的人才观,重育分轻育人的习惯做法依然势头不减,甚至愈演愈烈,而聚焦内涵的突破动力不足;当前全国虽然已经有了山东等省市的教育改革和部分学校的创新实践,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点上突破零星,面上推进不够;另外关注“推进”较多,而关注“推进”的有效程度较少,致使改革常常无功而返或虎头蛇尾。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呢?张民生的建议是,第一步必须“下猛药”切实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第二步在“减负”的基础上,必须抓住教学改革这一要害问题,提高“一次教学”的有效性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三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师队伍、运行机制、教育评价、用人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保障。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创新缺乏条件,为了考分折损身体素质,这是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成长造成的危害,‘减负’必须政府有为”,张民生给出了“第一招”。他说,政府是“减负”的第一责任人,山东省推行的素质教育新政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证。他建议,建立起学生学业状况区域监测制度,定期推出,以此作为考核区县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制订“负担量”,由区县政府向社会公开承诺,并接受社会监测与评议,对监测结果予以公示公报,以此形成社会共同实施和监督学生课业负担的机制。

  而对于引发负担过重的另一个现象――有偿家教和教辅纷繁问题,张民生也给出了应对之策,对于有偿家教,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教师待遇标准的提高,对教师的任职要求作出明确表述,使其享受待遇和承担责任同步,以此作为法规和师德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对于纷繁教辅,则可恢复对出版社资质认定的制度和加强监管,进行管理。

  “给‘减负’下猛药,仅仅是治标,治本关键是聚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一次教学有效性”,张民生认为,从现状看,这一治本之策挑战很大。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前中国的课堂好比老鹰、鸭子、兔子三种不同特点的动物同处一室,教师们要求三种动物必须都学会游泳,而忽视了老鹰擅长的是飞行、兔子擅长的是奔跑,用一个规格和标准来培养不同的学生,这是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张民生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古至今,我们听到的都是‘教案’、‘教材’、‘教室’,这些词语从字面就可看到只强调了‘教’,而很少听到‘学案’、‘学材’,即便是讲课,也被称为‘听课’。因此,这种传统的只重教和单一教学方式的制约和忽视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根深蒂固。”

  打破陈规不容易,该从何入手呢?张民生告诉记者,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座谈后发现,必须找到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突破口和共性特征。为此,他建议,教学方法无论怎么改都应该符合“学生是否喜欢课堂”、“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学生是否喜欢这位教师”和“是否留出让学生思考和动手的空间”等共性特点,强调“学海无涯趣作舟”,我们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张民生还指出,要真正见效,还必须建立起学业质量的国家标准和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等。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19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