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清单,继续公开征求对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其中一条“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反响尤其强烈。短短4天,人民网上对此话题的讨论和留言就超过6000条,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本版在2008年12月曾刊登过3期系列报道“关注高中文理分科”,对江苏、湖北、山东等地文理分科的动向进行了报道和讨论。教育部的清单公布后,这一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为什么要取消文理分科?
网上的公众意见中,主张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多为大学教师,他们相对超脱,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多为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分析说,教师、学生及家长并非不知道过早文理分科的弊端,之所以反对,根本的一点还是担心会影响高考升学率。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室主任杨银付说,中外大科学家都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厚重的人文情怀,从民族进步的高度来看,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不容置疑。不过,取消分科应该逐步、稳步推进,要过渡好、衔接好。
“取消文理分科可以弱化应试教育,让学生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全面。”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灿发称,即使是进了大学,学生也应该在一、二年级接受通才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学习专业知识。
取消分科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
几年前,江苏省进行过取消文理分科的试点,在高考时实行“3+大综合”方案。“3”为语文、数学、外语,“大综合”则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程。但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停止了。
“现行的高考制度如果不改变,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对学生不利。”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说,现在有的学校在学生高一入学时就实行文理分科,“为的就是学生能更集中精力应对高考。”北京市一名高中教师坦承,文理分科的学生普遍有偏科现象,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构想很合理,但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文理不分科,学生又会学得很累,我们当老师的也很矛盾。”
对此,杨银付有着不同看法。他说,中学生真正的负担,并不是来自所学知识多,而是要被迫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带有强烈功利性的训练。取消文理分科后,学校应加大选修课比重,淡化传统的班级概念,实行走班制,进行分级、分档次教学。这样,虽然课程会变多,但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总体来看,并不会增加负担,反倒会是一种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
取消分科需要哪些配套改革?
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配套的改革措施必须要跟上,要改革相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尤其是要改革高考制度。只有这样,家长和学生才不必过于担心“出路”问题。
有中学老师在人民网留言说,现行的课程设置是一大“拦路虎”,“减负喊了很多年,为什么学生还是叫苦不迭?因为很多名义上的素质教育只是花拳绣腿,反倒增加了课余负担。”
涂艳国介绍说,在俄罗斯、美国等国,高中的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小科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而不是明确分出文理科来。中国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先走一步,建立“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他建议说,取消分科,高中课程要做大改变,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降低难度;此外,高中本来就是基础教育,这个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意愿的培养。
史培军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各省区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该均衡。建议在会考的基础上,高考再简单些,各个大学录取学生时可以根据具体专业的需要,进行分科考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建议,应该将现在的高考学科考试改为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并使考试成绩更具通用性。此外,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息息相关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建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应该努力为文理不分科的“可行”创造条件。(记者 董洪亮 倪光辉)
人民网网友建言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既喜欢物理,也喜欢历史,所以高二分科的时候很迷惘,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如果不需要文理分科,就好了,各门课通读,互相融会贯通,这也更能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通才”。再说,文理其实并不矛盾,很多科学家都是文理兼修的,这也是我以后的理想。
?我国中学的数理化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的,只有靠题海战术来获胜。除了少数数理化的天才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吃力。即使文科学生,在分科以前,时间也基本被数理化的作业填满了,学习人文课程,从何谈起?因此,取消文理分科,必须要调整课程设置,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课的空间。
?没有高考的话,多学几门都没关系,要高考,肯定就要有主次,精力就那么多嘛。所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根本在于要改革高考制度,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否则,如果没有配套的改革措施,只会让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此外,高校也要调整培养体系,过窄的专业口径招生政策,不但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摘自:《人民日报》2009年2月11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