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作为本世纪我国第一个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倾听建议,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近两个月来,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从10岁的小学生到91岁的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从海外留学生到退伍军人、退休干部,都表现出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极高热情。“孕育”阶段,广泛听取民意,这是党和政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成功实践。
制定一个人民满意的《规划纲要》,最根本的是要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针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等热点难点,广大干部群众提出许多真知灼见,这些意见、建议,对《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坚持科学规划,实现民主决策,这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贯穿《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全过程的重要指导思想。《规划纲要》的制定采取公开、民主、透明的方式,在文本出台前就纳群言、集众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坚强决心。
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帷幕未落,《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正抓紧进行。如何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加以梳理、分析、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融入《规划纲要》,使其成为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举措?如何对《规划纲要》文本修改、充实、完善,使其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些,将是下一阶段《规划纲要》制定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我们一定能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符合群众愿望、高质量的《规划纲要》。
摘自:《人民日报》2009年2月27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