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成长春

  我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升格或是由几所同层次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它们多分布在地(市)级城市,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属于省市共管高校,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经费保障、发展空间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局限性,受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渗透,使得新建本科院校成为我国本科教育中基础最薄弱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现实和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希望在《规划纲要》的制定中能高度关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办学理念、科学定位。《规划纲要》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找准办学定位、立足本科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学生来源和去向等因素确定学校类型。坚持教学型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立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所需人才调整专业设置,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鼓励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作用。

  二、要多渠道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首先,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要面临新校区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上多校区运行导致管理成本增大等因素,造成资金紧张,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经费大多是靠高校自筹,主要靠贷款来实现的。建议建立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地(市)级政府三级联合投入机制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困难。国家通过国家级项目进行投入,省财政加大人均拨款和项目拨款,地(市)级财政也要通过政策性扶持,形成各级政府尤其是地(市)级政府加大投入的良性运行机制。可学习浙江、广东等地的做法,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情况,建立科学民主、公正公开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和项目经费的总量,帮助它们化解债务。其次,要提高教师待遇,实行绩效工资,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现有师资不能完全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缺乏学科带头人。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努力实现“同省同待遇”,以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

  三、要实现宏观调控,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在《规划纲要》中,建议在相应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向新建本科院校作适度的倾斜,如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给学校放权,形成主管部门放权,地方政府支持的良好态势。要根据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在诸如100所高水平普通本科院校的建设、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高校自主创新工程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项目评比中,与重点大学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给新建本科院校留下一定比例的名额,以防止优质资源全都集中到重点高校,造成高校两极分化。同时,制定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高校的合作,继续依托高水平大学传帮带,推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走进新建本科院校校园,以优质资源惠及广大学生,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四、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激发新的办学活力。建议推进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密切结合,通过政策引导、计划支持等方式加强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之中,促进高等学校以多种方式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专家走出校园,贴近企业,深入实践,选择合作项目,创新合作形式,切实解决当地政府、企业急需解决的科技难题。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23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