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
一、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主题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事实上,只有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解决我国教育到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践“有教无类”的根本原则,实现最大的教育公平;只有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将老百姓的近期利益、长远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在整个《规划纲要》中,建议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这将决定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进而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二、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上,尽快确立普通高中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续,既是基础教育的终结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既影响着中等教育结构,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因此,普通高中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它上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下影响整个基础教育,横向上又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分流。必须尽快确立普通高中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建议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扩展为“四句话”: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改革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们必须确立普通高中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确立普通高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地位。
三、启动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机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教育公平,不仅是指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更是指受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公平。可以说,当前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大都是着眼于解决教育资源的“增量公平”问题,而对于我国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巨大的城乡教育差距和校际教育差距,即教育资源的“存量”差距方面,我们的政策还不够有力,或者说,还非常薄弱。在解决教育资源的“增量公平”的同时,建议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存量公平”。
面向未来,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国家中小学设学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依据这个标准,由各级政府全面启动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对达不到合格学校标准的,全面实施“弱势补偿政策”,经过几年努力,彻底改变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过大的局面,使我国的教育公平在为人民群众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建立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机制,彻底改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书”与“育人”相互割裂的局面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在实践中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始终面临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尴尬局面。建议建立中小学教师“全员育人导师制”,中小学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科教学,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以班主任为首的“班教导会制度”,每个教学班都要建立以班主任为首的由学科教师、班干部、学习委员组成的定期研究学情、教情,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的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合作育人考核制”,实行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教学”与“德育工作”捆绑考核制度。
五、把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力度
建议把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实施“文化课质量改进和提升工程”,在为学生筑牢知识素养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音体美和实践技术类课程师资和设施配备保障工程”。加强对普通高中学制和文理分科的管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普遍存在三年课程两年结束,用一年时间迎接高考的现象,这严重破坏了国家高中学制的完整性,也是对我国高中生宝贵年华的极大浪费。同时,不少学校从高二开始,甚至有的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就把学生分为文科班、理科班,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我国高中生文理兼修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国家应该严厉处罚破坏国家高中学制和课程方案的行为。
六、启动“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构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似乎主要是高等教育战线和企业的事情,而对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至今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建议建立一批特色高中,启动“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
所谓“特色高中”,就是普通高中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标准要求之外,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师资水平、国家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趋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资源,为那些具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机会。(
“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就是由国家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或一些具有学科优势的教学型大学,与国家认定的“特色高中”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一是实施高中生“课程先修,学分互认制度”。二是高校与特色高中联合办学。三是实行“高考直通车”制度。
七、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大力解放教育生产力
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路线,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战线必须进一步拿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武器,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解放教育生产力。
推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加大各级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保障力度,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快地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进程,一要加强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化建设,二要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三要建立地方教育局长、校长定期培训机制。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中小学管理的民主进程。加快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八、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要把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还给孩子。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校外教育,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和个性化特征。加快《校外教育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快教育部门统筹管理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步伐。启动“家庭教育计划”。加强对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
九、建立各级各类教育互连互通的“立交桥”制度和以技术资格为本位的劳动就业制度
消除学历歧视现象,只要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无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同一层次的学历,应该是等值的。在各行各业的劳动用工中,建立统一的技术资格制度,无论接受的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只有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如果说“学历等值”制度的确立,可以解除人们选择何时上大学的后顾之忧,那么,只有实行“教育等价”才能更好地解除人们是选择普通教育,还是选择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
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实施教育问责制度
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一是坚持依法治教,坚决制止教育战线存在的大量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现象。二是坚持科学决策,加紧推进教育决策程序的法制化,以程序法的形式规范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重大决策实行听证制和公示制。三是提高教育行政效能,切实改变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长期存在的“重决策,轻执行”的痼疾。四是完善教育行政监管机制,强化立法机关对政府法定教育行为的监管,加强上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监督权力,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监督权的相对独立的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
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教育战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切实解决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区域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建立党政干部教育政绩考核制度。实施教育问责制度。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14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