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惊铎
回顾建国60年来我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其巨大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也越来越无法回避地摆在了国家和全社会面前。
在基础教育领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我国教育的各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使教育结构功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和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解放广大师生,改变教育过程中那些违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习惯性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德育实效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有效解决。应当看到,重视德育已经喊了多年,也颁发了不少文件,但是德育和教学相比,德育的实施要求和考核标准是“软性”的、“虚飘”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最终很难落实,反映出“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奇怪现象。
在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学校知性德育传统的影响力面临时代性挑战,德育的实效性成为困扰全社会的难点问题之一。对未成年人进行科学的、有实效的、有魅力的德育,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时代呼唤。但是,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已有巨大变化,德育工作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大胆开拓创新,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触动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的心灵世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及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重大理论成果,将那些多年来已经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甚至是能够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有效德育形式,转化成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有效地组织推广应用,如此,使我国未来的德育实践工作在基本面上有大的起色。
进一步深化德育改革,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道德体验。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思想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了青少年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贴近青少年个体。思想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行。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体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和青少年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青少年的个体生命成长,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领航人”、“呵护人”。
再其次,思想道德教育还要贴近青少年的心灵。思想道德教育在本质上不仅是实践活动,而且是精神的和心灵世界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生命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相互尊重、互动对话,单方面板起面孔说教,机械地传授思想道德知识的做法,不符合道德的本真精神。
学校德育针对性的强弱,是其实效性高低的决定性条件。而衡量德育针对性强弱的核心指标应看它对受教育者现实问题的关注程度。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应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
学生的生活领域很广泛,学校德育应集中较多的精力,关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德育应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诸如学习方向感不强、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问题。学校德育应该提升引导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并将之具体化、层次化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德育还可以通过强化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坚持力。
德育应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的节奏加快且更趋紧张,加之网上作业的流行,人际直接接触减少,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学校德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
德育应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这样一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成为摆在当代青少年面前的新问题。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科学有效地传递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此,德育才能从根本上生发出亲近感和吸引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1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