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有些网友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发表他们的想法,对于大部分群众来说如何参与到调研工作中,进行献计献策?[01-09 16:04]
[韩进]1月7号,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公众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的一个联系方式,我印象里,我们给了一个电子邮箱地址,通过邮件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建议放进去,还有一个邮寄地址,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截至到现在,我们初步做了统计,从7号到现在,大概收到了800多条建议。刚才介绍到,我们现在做的研究工作已经吸取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同志来参加。[01-09 16:04]
[韩进]另外,现在做的公开征集意见形式是面向全民,网络上也非常方便,也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因为我们现在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个节目,在网上也有不少留言,我们更希望是比较完整的建议,因为教育工作是我们所有老百姓,只要在社会里生活,都多多少少会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或者自己上学,或者自己的亲戚朋友上学、子女上学,也都会对教育上存在的一些情况直接、间接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赞同或者反对别人的看法,大家发言权很多,参与的可能性比较大。[01-09 16:05]
[韩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希望听到大家的意见。但是站在直接设计改革、设计项目、考虑目标的时候,我们希望这个建议本身是系统的,是理性的,是考虑了目前所处这个时代的一些特殊背景的,而且是考虑了操作上的可能性,当然所有意见我们都欢迎,但更希望这种意见和建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主要的形式是通过邮件和邮寄的形式来吸收社会参加。当然,网页上的点击,我们每天都分析,有价值的拿出来,给领导提建议,给编写直接参与纲要制定工作或者调研的同志提出来,作为背景。[01-09 16:06]
[主持人]大家有渠道献计献策了,如何保证我们这些想法、建议得到充分的吸收和采纳呢?[01-09 16:06]
[韩进]第一,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几条要求,第一条是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也是参与起草规划纲要的同志必须要做到的一条。我们要时刻想着所涉及到的这些事情使人民群众满意。我怎么知道人民群众满意呢?就得是大多数同志在这个问题上都坚持认为应该这么做。因此,我可以说,社会上反映的这些问题意见的主体,尤其是一定的主体,一定是会被接受的,但不能说是百分之百。[01-09 16:11]
[韩进]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对教育的期望值有些是非常理想化的,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允许过多超越现阶段做一些事情,但不等于说我们不希望做到,有这个希望但不一定做的到。所以从设计上,规划纲要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满意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必须考虑这事。[01-09 16:11]
[韩进]第二,从现在征求意见的方式上,确实是真诚的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对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设置了信箱和沟通方式,并且不断向社会介绍我们怎么开展调研工作,怎么进行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将来某一个阶段我们还会就某些问题,比如某些问题在讨论时有不同意见,我们希望听到大家对这个问题是什么考虑,因为教育上的每一种东西,要这么决策就涉及到这方面人的利益,有的时候不得不作出优先级的选择。[01-09 16:11]
[韩进]当然现在设计的制度就是要听大家的意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征求意见的制度设计,也就保证了群众的意见可以到达每一个参加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和参加规划纲要调研工作同志的手里,当然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分析、判断、测算。[01-09 16:12]
[韩进]第三,我们参与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和规划调研工作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一致的,虽然这些同志都是专家,或者是专门研究教育领域的问题,或者是有丰富的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行政的经验,但有一点我们是共同的,我们都充分相信,一定要从社会、百姓的层面上吸取营养、吸取经验,不光是一般的工作同志,也包括主持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我相信这种信念一直到中央领导同志都是坚持的。有要求、有制度、有信念,我相信老百姓的意见充分吸收是有保障的。[01-09 16:13]
摘自: 访谈文稿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