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大学生就业岗位集中 应多考虑中小城市和农村就业

  1月11日下午,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张力、高书国和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杨晓明,将做客新华网谈“从党的17大报告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主持人]刚才张主任延伸出来的就业问题也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胡锦涛主席在沈阳人力资源市场视察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求有关部门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落实毕业生就业方面,在新的《规划纲要》中,应该会有哪些应对措施?

  [杨晓明]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学校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学校可行的办法之一就是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岗前培训;二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如何把大学生的教育搞好,让他们转变观念,放下心态,不一定非要去大公司、大的国企单位,可以去小地方或者是偏远地区。这是高校要做好的工作。

  [高书国]我觉得从政府方面应该做到的是创造就业机会,实际上最近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确实是非常大的。我们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当于扩招之前整个在校生的规模,当时是650万,现在毕业600万,所以就业的压力非常大。但是我想目前的就业渠道是非常多的,一方面是政府就业;二是企业广开就业门路;另一方面自主就业渠道越来越多,也就是说通过自主就业、创业来达到实现就业这一目的的也越来越多了。同时中央还提出是否可以给创业的学生以资金和贷款优惠的政策,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在就业方面还有一条路就是到农村进行支教,我们也开通了“特岗计划”。但是我觉得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问题,这个压力可能要持续到2012年到2015年,因为我们高等教育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现在就业的岗位创造的过程也非常困难。但是我想无论是人力资源部还是教育部以及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各个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也会广开渠道。

  同时我们也要在这里给大学生一个好的建议,刚才杨教授也提到了,就是要放下身段。实际上我们就业的岗位是结构性的短缺,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学生毕业生比较多,就业岗位更加紧张,而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等地就业岗位相对会宽裕一些。同时在中小城市进行创业的空间会更大一些。

  [杨晓明]我稍微插一句,现在大学还差一门课,刚才讲国外比较重视创业,学生毕业不但要就业,还要学会创业,现在我们学校还需要加强创业教育。

  [高书国]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说要重视国际国内两大格局,同时就业市场也是要重视国际和国内两大就业市场。随着国际产业的不断流动,产业要素的不断流动(包括人这一最重要的要素的流动),可能对以后到国外就业的机会和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一条应该不断开发的就业之路。

  [张力]我的补充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我们经济的发展。我记得温总理在不久前去视察北航时曾经提到:我们现在GDP基本上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一百万人就业。但是社科院有的专家也在分析,随着我们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的配比发生变化后,其实在世纪之交以来,我们增长一个百分点的GDP现在已经很难拉动一百万人的就业了,这种拉动的弹性系数是在下降的,也许就拉动80万、90万。但是无论如何,即便按照2009年国家的预期GDP增长8%来看最好能拉动八百万就业,如果稍微差一点也就拉动六、七百万的就业岗位。

  而整个大学生今年要毕业六百多万,所以竞争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我同意刚才两位所谈到的学校层面、政府层面以及毕业生自身的相互调适,但是我更加寄希望于随着整个国家经济去抗击金融危机的冲击,能够尽快地走出低谷,使得这样的经济发展能够为我们就业形势的好转提供最基本的支撑。



摘自:访谈直播文稿

(责任编辑 张珏瑛)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