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9点-12点,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主办“专家献计《规划纲要》座谈会”,邀请专家为《规划纲要》的制定建言献策。出席座谈会的有: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国家总督学顾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陶西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韩德强;知名时评人郭松民。
[吴启迪]:借着纪校长讲的,我接着讲一下。有很多东西引起我的共鸣,他讲得很全面,尤其在高等教育这方面,刚才他讲了很多问题,我从这些问题出发,想讲一下什么叫教育优先发展。我觉得教育优先发展,至少在两点上应该有所体现:
第一,在国家整体的发展框架当中,教育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优先发展可以考虑的一个地方。当然,刚才在开会前我们也讲到了,现在比较多的是把教育放在民生这方面来考虑。我觉得社会发展、公共事业的发展,这没错。尤其在国民受教育这点上,特别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这方面有所体现。但是我想,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教育首先一条是推动了整个国民的素质,假如要讲到软实力,这是最最要紧的。当然还有一条,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靠很多东西推动的。大学里有些引领文化方面的东西,这个意义就不说了。另外一个,在经济发展当中,现在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不仅是一流的大学,这里创造了很多新的学术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也包括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或者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包括创新是非常直接的。所以我觉得,在优先发展教育这一点上,这是应该强调的。假如在以前的文件里体现得还不够,这次的纲要当中可能要把这一点讲的非常清楚。教育优先发展应该有它的含义。
第二,投入是必须提出来的。4%对不对?这一点不用争论了。你即使不拿这个来计算,人家也会这么来计算。也就是2005年,那时候我们只有百分之二点几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实就是联合国发表的数字,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人家也不要你给他报数据,他都有数据。1月7号的《参考消息》有篇文章《中国教育改革需要新思维》,这里面也提到了3.3%,当然这个3.3%是怎么算出来,还要研究一下。在这一点上,还是有争论的。我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中国教育报》13号的一篇文章《优先发展急需投入保障》,这里是“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若干思考”,他们一批专家论证过,为什么要提GDP的百分之多少作为教育的投入,测算了最后结果提出4%。大家也知道4%不过是一个平均值,绝对不是一个高水平。现在重新把这个观点又提出来,而且分析得很透。有些人为什么觉得GDP的统计不合适呢?因为国家财政收到的钱没像其他国家那么多。当然王先生的文章里也做了一些分析。因为我不是经济学家,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可以再仔细研究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提法是很合理的。所以不要再争论这个事情。而且国务院已经论证,在“十一五”规划当中实际上已经体现了。而且在这个纲要当中,有很多人觉得不要再提了。
摘自:座谈会直播文稿
(责任编辑 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