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教育,恰是从小学起步接受基础教育的完整时期,决定着孩子的一生。
12年规划,决定了国家教育的未来走向,涉及几亿人一生的成长。
作为校长,我感触最深的是,孩子刚一踏进校门,都是一双探索的眼睛,头脑中涌动着无数的问号。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好奇心开始消失,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大不如前。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大一统化,都是按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进行教育。例如,我国的《小学生守则》提出要“三热爱”,而大学校园里却到处张贴着提示大学生不准随地吐痰、安全使用电源插座等宣传语。美国小学生守则的前几项内容为:对老师称呼要礼貌;按时或早些到校上课;有问题要举手;可以坐着与老师交谈等。期望《规划纲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发展目标恰当定位,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大都依赖于课堂。这些年,中小学校在课堂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如潍坊市推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较好地调整了教学关系,改变了教学结构,完善了教学流程管理,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期望《规划纲要》能将这些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科教学规律的改革经验纳入其中,作为课堂改革的方向性要求。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目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综合实践、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需要政策、资金和人力扶持。期望《规划纲要》作出若干规定,如要求当地企业等部门每年面向学生开放一定的时间等。
教师队伍是学生成长的基本保障。期望《规划纲要》把改革完善师范教育招生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对新入教师的资格提出明确标准,尤其要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试。新教师“入关”后,要重视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实施教师资格证“年审”制度。
学生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目前的家庭教育,缺少怎样做父母的内容。期望《规划纲要》关注家庭教育,借鉴潍坊的“亲子共成长”经验,把“学会做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规定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受教育的课时作为学生获得相应毕业证的一项依据。
学生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期望《规划纲要》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对各项工作目标和要求有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和拉动,通过专门审计,确保教育经费划拨到位。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不再出现纯粹再现书本知识的考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考查,引领教师大胆改革。逐渐加大社会实践成果在各级各类招生录取中的比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关乎国家的未来,涉及几亿家庭的幸福。责任重大,使命感强,但只要“站在终点想问题”,就一定能够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文本,确保国家教育的长久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5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