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春伊始,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近五千名师生,相聚在美丽的古都南京,代表131所高校参加由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现场集中展演。
2月9日至14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集中进行了包括声乐、器乐、舞蹈和戏剧等4项共9场的现场展演。经过紧张、有序的评选活动,167个艺术表演类入围节目中,共有31个声乐节目、22个器乐节目、49个舞蹈节目、14个戏剧节目分获一等奖。与此同时,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作品展览(含全国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全国第二届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也在江苏省美术馆和东南大学相继举行。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是教育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举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艺术比赛,每3年一届。本届展演活动从2007年10月开始启动,历经全国高校开展校内艺术活动、各省(区、市)组织集中展演、全国评选和现场集中展演3个阶段。组委会共收到各地报送的艺术表演节目586个,学生和校长的绘画、书法篆刻、摄影等艺术作品1416件,艺术教育科学论文2326篇。据初步统计,全国高校参与本届活动的覆盖面达到80%。
为期一周的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14日晚在江苏广电中心大剧院落下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陈小娅,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以及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等领导出席了闭幕式暨颁奖晚会。
学生表演真挚感人,专家点评求真务实
用真心演绎真情,让年轻的心与时代脉搏共同律动,是本次展演作品表现出的突出特色。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演唱的合唱作品《张开双臂托起希望》,取材于汶川地震中多位教师用双手、用身体保护学生的真实故事,而参与演出的40位同学都到地震灾区参加过救助和心理辅导工作,演出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流下了热泪。本作品的参演者常宇鹏说:“大家真正的感情爆发出来了。”
学生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投入,在展演中始终洋溢在歌声、器乐、肢体及语言之中,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感时时叩击着现场观众和评委的心灵。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鸿年说:“尽管学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还比较稚嫩,艺术性也有所不足,但是显示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展演期间,分别举行了声乐、器乐、舞蹈、戏剧4个表演类项目的专题座谈会,专家评委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就展演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详细评点。器乐组评委着重指出了作品的选曲问题。他们说,曲目选择,应该扬长避短。作为“乐队的灵魂”,指挥要避免根据自己的喜好,盲目追求作品的高、难、精、尖,而应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乐队的作品,这样学生的演奏才能更松弛、音色也能更富有美感。
针对某些参展舞蹈在创作和技巧的关系上出现的偏差,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袁禾,以一等奖作品《茉莉》和《中国妈妈》出色的技巧运用为例谈道:“舞蹈技巧一定要用的恰到好处,有情感和动作上的逻辑,才能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境地。”这些精彩的专家点评,对今后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类项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展作品主题鲜明,组织工作力求完美
本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主题是“我和祖国”。在这一主题的规定和引领下,一大批反映大学生热爱祖国、表现大学生乐观向上精神风貌、展示大学生高雅健康审美追求,主题突出、立意向上的参演作品涌现出来,既有反映抗震救灾、支援边远地区教育的作品,也有体现可贵的亲情、友情及贫困生自强不息的作品,还有表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作品。
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的舞蹈作品《手舞四季》,通过28位聋人姑娘灵动、鲜活的手臂肢体语言,呈现了春柳、夏荷、秋菊、冬梅的四季景象,表达她们对祖国的四季的热爱。华南大学的戏剧作品《赛前预备》,通过父母和女儿在选秀决赛前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目前已渗透在老百姓生活当中的选秀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参展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成为整个艺术展演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本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现场集中展演,参加人员多、比赛多、活动多,有6个国家的留学生、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师生参加各项活动,组织、接待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但从记者走出机场就感受到的热烈的展演氛围;到整个展演活动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地开展和推进;再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舞蹈节目展演现场,舞台左上方电子屏幕所显示的,“祝某某学校某某同学生日快乐”的字样,无不体现了主办方组织工作的细致入微和人性化。力求尽善尽美的组织、服务工作,获得了师生们的交口称赞,也为展演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艺术表演坚持品质,审美体验提升境界
本届表演类节目分专业组和普通组两个组别,为了保证学生参与此次活动的广泛性,艺术展演活动方案规定:“报送的艺术表演节目甲组(普通组)不少于80%,乙组(专业组)不超过20%”。尽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占参演学生的绝大多数,但是展演活动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艺术品质。与第一届相比,本届艺术展演活动,不仅在参展作品和人数上扩大了规模,艺术表演水准也有了很大提高。
杨鸿年老师说:“普通组提高相当明显,重量级的合唱团队逐年增多,表演更加成熟;指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涌现出很多新人,高师教育在里面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很多合唱队不是为声音而声音、为和谐而和谐,而是为音乐作品的需要而表现。在声音的运用和作品的选择上都体现了多样化,有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如歌剧、室内乐、民歌、流行音乐等。”中国合唱协会会长田玉斌谈道。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协会会长马跃教授说:“舞蹈节目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表演水平有极大的提高。本届大学生舞蹈展演在艺术创作水平和表演水平上可以和专业的相媲美。”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王甫建也讲道:“器乐演奏的水平提高很快,管乐、弦乐的音准、音色有明显提高。”他说,不管是通过展演形式来快乐校园,还是高雅音乐进校园,都应该以音乐表现的好坏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学生们在参与本届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到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了审美素养,也在健康、向上、美的艺术作品和表演形式中拓宽了胸襟、提升了人生境界。一位参演的学生不无感慨地写道:“我觉得,我二十多年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涯,因参与这次盛会而变得与众不同、光彩夺目。展演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因为她们与我的青春如此紧密相连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一生收藏。”相信,这代表了绝大多数参演大学生的心声。
求真、向善、唯美,促成了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圆满成功。活动期间,来自评委、专家和观众的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也为今后展演活动乃至艺术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参考。第一,进行声乐、器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表演类项目的评比门类的再细分。这是各项目组评委普遍提到的问题,以器乐组为例,本届展演既有管弦乐队、管乐队、民乐队等乐队演出形式上的不同,又有合奏、小合奏、重奏、独奏等作品演奏形式上的差别,由此给统一评判造成一定困难。第二,重视师资培训,缩小地区差异。地区差异,在器乐组和声乐组表现的较为突出,专家们指出,多种途径和渠道的师资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校际及跨区域的交流活动是目前缩小地区差异的有效方式。第三,加强优秀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虽然本届展演活动有很多节目(尤其是舞蹈组)都体现了民族民间的因素,但戏剧组节目中像《典妻•回家路上》等传统戏剧的演出和器乐组管弦乐队的民族创作曲目都明显不足。大学生理应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四,艺术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普及。本届艺术展演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所有参展和没有参展的团队仍存在艺术水准不断提升的问题,而要真正构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学校艺术教育,使艺术和审美成为学生的内心追求和文化自觉,就必须在普及上继续前行。(记者 子规)
摘自:《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3月
(责任编辑 张珏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