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艺以赋质 文以载道

――南京理工大学艺术与文化相融的教育模式探索

南京理工大学新闻宣传中心

  作为一所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文化修养,是培养“会拉提琴的爱因斯坦”,所以,南京理工大学从1989年以成立学校文化艺术委员会为标志,开始了探索艺术与文化相融的文化艺术艺术教育模式,“让艺术教育彰显文化内涵,让文化教育迸发艺术灵动”。到2003年,这个教育模式更是鲜明地提出了“艺以赋质,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当年落成的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大学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中心场馆也被命名为“艺文馆”。2006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学校组建了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统筹学校的艺术与文化素质教育。

  南理工在艺术与文化相融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四个突出”:即突出与专业教育的交叉性、与活动结合的参与性、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性、与社会交流结合的开放性。

  多年的探索,南京理工大学与文化相融的艺术教育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005年,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舞蹈《马缨花》一等奖、原创歌曲《相思》获得二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2000年,学校获得了“国家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96年出版全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美育教材《大学美育》;

  2006年成立全国首家以“和平”为主题的“和平之声”合唱团,并与日本紫金草合唱团同台演出,2007年首次唱响新发现的抗战歌曲《保卫南京》;

  2008年,在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管弦乐《红色娘子军组曲》获得器乐类比赛特等奖,话剧《抉择》获得戏剧小品类特等奖,小合唱《江雪》获得声乐类一等奖,大合唱《谷穗上的蝈蝈》获得声乐类二等奖,民乐《戏剧风随想曲》获得器乐类二等奖,舞蹈团《心手相连》获得舞蹈类二等奖。两个工艺作品获得艺术品比赛的一等奖。

  ……

  这些成果的获得,意味着我校的独特的文化艺术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也意味着这个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形成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体系卓有成效。

  丰富多元的课程建立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导平台

  第一课堂是学校实施艺术与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文科专业建设和艺术、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学校开设出丰富多元的人文艺术类课程,一批文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语文、大学美育、影视艺术鉴赏、诗歌鉴赏等课程都直接纳入了全校文化素质选修课。1990年以来,学校累计开设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40门,涵盖了文、史、哲、艺四大门类。学校拥有从事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专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4人。

  2001年学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按模块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积极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005年,学校在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时,把人文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的公共选修课列入通识教育基础课中,明确要求理工类学生必须选人文类、艺术类公共选修课12学分,共计192学时;人文、经管类学生选艺术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公共选修课12学分,共计192学时。新的培养计划要求每个专业都要开设20-30学分的辅修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学校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必须获得第二课堂4个学分,才能毕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近年来,我校文科类专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加盟我校文科教育与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引进青年诗歌翻译家、评论家马永波博士,青年诗人张宗刚博士,与学校人文学院教师,著名诗人、作家黄梵一起组建了诗歌研究教育中心,并联合南京诗人举办了2007年“国际诗歌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机械学院设计艺术系贯彻将艺术教育结合专业教育的理念,近年连续取得优秀成果:2006年,学生李逸轲在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中获得最高奖“未来设计师”大奖;2008年,学生张中任获得世界三大顶极设计奖之一的“红点设计概念奖”;2008年,机械学院学生魏广越的抗震救灾公益海报设计被《读者》杂志用为封面……

  精彩纷呈的大师讲座与艺术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大学的学术与人文氛围是否浓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的丰富程度。学校本着“艺以赋质,文以载道”的理念,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2000年以来,学校举办各类讲座1200余场,建立了“人文讲坛”、“艺文讲坛”等讲座制度,有包括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院士、著名作家张贤亮、陈忠实,“百家讲坛”主讲人莫砺锋、徐放鸣,艺术家唐国强、张明敏等50多位文化、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

  这些高水平的报告或讲座吸引了众多学子,经常出现报告厅内走道上都挤满了人的热闹场面。学生们不仅爱听这些名家的讲座,更愿意与他们对话,因此有不少名家报告被设计成了访谈式的讨论会。

  计算机系的陈同学是个讲座迷,只要不与自己的课程冲突,他都会去听人文社科与艺术类的讲座,他说,听讲座与听课不一样,听课是系统地学习知识,而听讲座则是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里,听到某一个领域的顶级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是名家的人生感悟,获得的往往是心灵上的震撼与醍醐灌顶般的思想启迪。

  此外,日常性、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艺术活动机制让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2年6月,校文化艺术委员会推出了由各院(系)轮流承办的“月末校园文化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为此,从2004年开始,校文化艺术委员会决定在“月末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周末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内容涉及文艺演出、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各个方面。从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大学生、到教职工和离退休的老同志都积极参与,营造了快乐、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设施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融入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学校现有30多处人文景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点、线、面结合的环境育人体系。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学校将以精品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为主导,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经典高雅的艺术演出提升师生艺术品位

  “那一刻,我觉得太振奋了。整个晚会,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和永恒”,2008年4月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国家六部委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清明篇”在南京理工大学浓情上演。其中的一个节目是全场与台上的演员互动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段,当晚参加朗诵的经管院学生谢娟事后激动地说出了前面那句感言。这一场诵读会汇聚了冯福生、薛中锐、鲍国安、黄薇、陶泽如等著名的艺术家,一首首从古至今以清明为主题的佳作,在艺术家的激情诵读下,让国家语委办主任、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江苏省副省长何权,省政协副主席黄因慧等相关领导与学校1200多名师生领略了传统文化魅 力,也享受了一次美妙的艺术之旅。

  可以说,这是南理工将艺术与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的一次完美实践。让文化因高雅艺术而灵动,以吸引受到通俗文艺过度浸染的大学生。这也是近年来学校大力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一个愿望。尤其是2005年国家启动“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后,学校更是借助学术交流中心演出大厅和艺文馆这些设施良好的演出场馆,主动与各级演艺团体联系,先后请进来中央歌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前线歌舞团、江苏省交响乐团、江苏演艺集团爱之旅合唱团、江苏省京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南京市话剧团、南京市越剧团等十几家艺术团体共演出了20多场。

  很多大学生在谈及观后感时,都表示以前很少去现场观看高雅艺术的演出,但在学校通过观赏艺术家们的表演,才真正体验到了高雅艺术不同于通俗艺术的深刻内涵、震撼人心的感动与对艺术之美的独特体验。

  “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每一场演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江苏省京剧院的一位演员欣喜地对学校的组织者说:观众热烈而有序的鼓掌,极大的调动了演员的情绪,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欣赏中国传统戏曲了,我相信,我们的国粹在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艺术家们在每一场演出时,还都会进行一次艺术教育,介绍相关艺术形式的历史、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解读艺术作品的背景与内涵,这种形式激发了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热爱,提升了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也成为他们自主开展高雅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样板。

  充满活力的学生社团实践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理想

  多年来我校依托充满个性与活力的学生社团和文艺团体形成了很多品牌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新生文艺汇演、毕业生文艺汇演、女生节、诗歌节、十佳歌手大赛等,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与艺术活动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大学生们在社团里实践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理想。

  大学生艺术团是学校建立的骨干社团,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学生业余艺术团体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发展,艺术团已经成为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参与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阵地。艺术团也由当初单一的合唱团发展成为包含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管弦乐团、“和平之声”艺术团、话剧团和器乐培训中心组成的,集教学、演出、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正式学员保持在350人左右,器乐培训中心学员保持在200人左右。

  2002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以南理工艺术团民族管弦乐团为主体,组建成立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民族管弦乐团。

  多年来,大学生艺术团在学校专业老师和江苏演艺名家的指导下,积极编排各类节目,不仅参加校内的艺术节、校庆等重大文艺活动,还走出校门,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江苏省的各种比赛,屡获大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更多的“民间”学生团体也十分活跃,比如龙狮协会屡获全国和国际比赛大奖,在第十届全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中再展风采,在全国第三届体育大会上代表江苏获得舞龙赛冠军;西雪影视工作室拍摄完成了中国大学生第一部古装武侠电视剧《景阳岗》;街舞协会组织了大学生街舞比赛,丹青书画社则举办作品展等等。最近在学校里引起轰动的是,沁园、雪狼、朝露等话剧社团联合举办了一场“话剧经典”的专场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门口都挤满了学生观众,不少学生的原创剧目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大学生们的艺术实践基于自己的浓厚兴趣,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又敢于创造,出现了一批原创作品,像《五路车站》、《三号路》等一批具有鲜明校园特色的原创歌曲都在校园里乃至网络上风靡一时。

  作为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国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我校多年来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实践表明,只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紧密结合,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融合,才能培养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