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四川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四川省属高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灾后重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积极投身地方灾后重建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不少高校的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地处地震重灾区的高校损失更为严重。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大局面前,各高校努力克服自身困难,在进行自身重建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和特色,广泛参与地方灾后重建。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组织专家赴安县、都江堰市和大邑县等重灾区进行专题调研,主动参与灾区农业生产、生态恢复与重建,主持或承担了《四川安县地震灾后重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等四项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及时编制了《都江堰灾后城区总体规划》和《都江堰市农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为推动灾区恢复重建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南科技大学先后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参与绵阳市区、江油、三台、德阳、广元、都江堰等地受损房屋安全评估、加固修复和灾后重建规划及设计工作。成都理工大学组织相关专家教授多次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巡查、灾民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区各重要城镇选址、地质灾害适宜性评价和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处重灾区德阳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不仅腾出1000余平米作为东方汽轮机厂生产场地,而且将东汽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16台价值3000多万元的高精度设备和学院生产性实训设备进行整合,生产出了国家核电急需产品,完成产值800余万元。西华大学彭州校区根据灾难发生后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先后培训了一批心理援助工作者,积极开展灾区儿童心理辅导、党政干部心理减压辅导,部队官兵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哀伤辅导等。四川音乐学院开展“真情送灾区,共建新家园”为主题的恢复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系列活动,派出优秀干部和文艺骨干到灾区挂职,开展灾区文化基地建设,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创作并完成了大型交响乐《生命》和大型舞蹈诗《震撼》,举行了《歌从羌山来》等专场感恩慰问活动。为做好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重建,西南民族大学成立了“羌学研究中心”和“羌族文化保护工程”学术志愿者团队,出版了《濒危羌文化――“5.12”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等专著;四川音乐学院承担《羌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与北川共同建立了“羌文化研究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启动藏羌文化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修复,做好藏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式,努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贡献。西南石油大学通过现场指导、科研合作、课题攻关等途径参与普光、龙岗、元坝等大型气田的勘探开发,为四川能源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川北医学院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突破口,选派教师、医生及高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一次深入基层医院实习,初步形成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四川烹饪专科学校致力于我国西部地区牦牛肉及其副产物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就业率,为维护藏区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成都中医药大学运用专利技术支持四川新荷花饮片公司等三家医药企业解决饮片行业共性技术问题;运用相关技术,发挥四川的中药材和酒业两大产业优势,与泸州老窖集团共同研发保健酒,有力推动了四川食品和药材产业的发展。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开展针对蜀绣方面的技术攻关,传承蜀绣文化,推进传统蜀绣技术向现代产业聚集,同时还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了“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技术中心”、“服装工程研发中心”、“水洗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四川文理学院积极针对达州新农村建设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管理服务型、实用技术型人才,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