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30期

 部属高校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扎实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相当突出。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部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把中央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各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引导师生把思想统一到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把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提出,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实现两不误、两促进。天津大学在活动实施方案中强调,要满怀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北京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要求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设,书记校长直接负责就业工作。北京理工大学与各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签订了“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目标层层分解,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进度,落实责任人。北京科技大学形成了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学校、学院、年级、班级”上下一体、四级联动的就业工作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树立“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意识,完善“领导主抓、(就业)中心统筹、学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毕业生就业情况通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武汉大学提出就业工作“三全”思路: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全局工作的重要部分,让毕业生就业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使全社会都来关注武汉大学的毕业生。

  二、突出实践特色,“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拓展就业渠道

  各高校学习实践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做实事、解难事”的重要举措,把是否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准。许多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继续完善行业特色、区域特色、办学特色相结合,专场招聘会和综合类双选会互为补充,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园招聘新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活动,调动全校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清华大学着力推动地区“打包”、行业“打包”的中型招聘会,提高招聘活动效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分类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大连海事大学立足航运特色、发挥行业优势,广泛动员校内外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做好春季就业市场拓展。南京大学为招聘单位“量身订制”招聘方案,提供“一站式”招聘服务。重庆大学充分发挥校董会平台优势,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在学校营造了良好求职环境。华南理工大学主推区域化、行业化、专业性强的中小型供需见面会,提高毕业生求职的命中率。暨南大学校长写亲笔信吁请校友回校招聘,3月14日在暨大举行了“校董、校友企业、校市合作单位”专场招聘会,160家企业共提供了1600个岗位。

  三、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以创业带动就业

  各高校在精心组织毕业生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特别是在创业宣讲培训、组织参加创业大赛、点对点提供个性化创业辅导、指导申报创业扶持基金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凭借自身知识优势自主创业。南开大学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通过讲座、政策宣传、创业资讯服务,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了解创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开辟在校大学生创业体验基地、创业实践基地,成立毕业生创业企业孵化园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山大学依托大学科技园,搭建学生创业平台,该校中大产业集团、中大科技园和广东省风险投资集团共同出资2000万元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用于资助中大学子自主创业。湖南大学每年设立100万元“SIT计划”项目供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成立“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和“KAB创业俱乐部”,引导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四、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就业空间,全方位、多层次发掘市场资源

  各高校学习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当前实际,注重边学边改,因校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确实取得实效。四川大学推出了“四川大学毕业生服务灾区行动计划”,与四川省“灾后重建办公室”和相关地震灾区市县政府部门联系,选派毕业生奔赴地震灾区进行灾后重建。华侨大学制定帮扶与援助制度,在全面掌握就业困难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就业意向的基础上,区别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与援助。中国农业大学准备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150名至200名研究助理,岗位合同期最短两年。同济大学对就业意愿强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在学校层面实行特殊时期的“就业托底”政策,设立专门经费,为见习期的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购买综合保险提供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积极联系国外友好学校,加强国际合作,鼓励毕业生出国留学。吉林大学选派10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国外任教,50名志愿者4月将前往泰国任教。中央民族大学积极开发民族地区就业渠道,力争打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攻坚战。

(责任编辑 薛丽华)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