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紧密结合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支持鼓励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地方和企业应对危机、克服困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渡过就业难关,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发挥人才、学科等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武汉大学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当作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际、最重要的实践、最需要取得的实效,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实力雄厚的优势,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入开展金融危机对策、农村留守人群基本状况、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制度创新、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等研究,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对策建议。其中,“武汉?中国文谷”建设方案和“洞察金融危机机遇,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等提议已引起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四川大学引导广大师生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紧密结合支援四川灾后重建的实际和特点,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科技和国际交流合作优势,积极组织专家在四川灾后重建的科学指导、组织协调、规划、资金筹集与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组织专家围绕国际金融危机开展专题研究,在扩大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应对的策略和建议。北京化工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优势,组织专家学者积极为国家制定和实施10个重点产业,尤其是石油化工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积极建言献策,相关政策咨询建议得到了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二、突出实践特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武汉大学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重大共性问题的研究力度,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组织专家教授主动深入湖北报业集团、武汉烟草专卖管理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单位,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座谈会、专题辅导等形式,全面解读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提供决策参考。四川大学积极响应四川省“两个加快”发展战略,即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推出“四川大学毕业生服务灾区行动计划”,与四川省“灾后重建办公室”和相关地震灾区市县政府部门联系,选派毕业生奔赴地震灾区支援灾后重建,目前,学校近千名学生和毕业生正在灾区服务。学校积极推动华西医院与映秀镇中心卫生院正式建立长期医学及心理援助关系,在映秀镇设立社区心理服务站,定期选派医疗专家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灾区人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惠及映秀镇周边5个乡的4万多名受灾群众。北京化工大学在江苏常州设立了先进材料研究院,与10多家当地重点企业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和后续动力。学校向广东省13个企业选派了13名“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9人,搭建了推进校企学术、科研、人才资源共享的平台。
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武汉大学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全校上下积极行动,调动校友、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力量,利用科研、产业合作单位等各种资源,充分挖掘和收集就业需求信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发职业测评软件、举办网络学堂、举办“模拟职场”精英挑战赛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学校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成立大学生创业辅导站,聘请13名企业家带领72名创业学子参与商业实战。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站,吸引注册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四川大学紧密联系当前实际,注重边学边改,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制定多种措施,确保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增加就业指导经费,专款用于各学院开拓就业市场和进行就业指导。在学院设置专职的开展就业工作的岗位。进一步扩大就业网的信息量,完善网上双选功能。鼓励各单位在毕业生中招聘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的助理人员。北京化工大学通过实施开放战略,加强与企业之间合作,努力拓展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发挥行业优势,组建校企战略联盟,促进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发挥科研优势,举办科技合作单位专场招聘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北化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在毕业生中设立创业风险资金,为毕业生科技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场地支持以及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服务。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