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突出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主动走入农村,推广科技成果,把学校的科学发展融入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实际工作中,在服务“三农”中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广粮食增产技术
云南农业大学根据云南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和热量充分等资源优势,发挥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研发出了一系列改革耕作制度,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的原创性技术,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而且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科学研究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多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粮”藏于“田”的技术储备。
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昭通、曲靖、丽江、迪庆和怒江等5个州市,确定了25个高产创建县的50个片区、24个间套作技术推广县的56个示范点,联手省农业厅组织推广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的系列科技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云南省粮食供求平衡目标,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推广蔗前种植玉米技术。运用该技术,且配套相应的早熟玉米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每亩平均可新增产玉米250公斤。云南全省甘蔗种植面积约400余万亩,若实现50%的推广应用,每年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200余万亩,增加粮食约5亿公斤,促进农民增收7亿多元。二是推广烟后种植玉米技术。云南省烟草种植面积近400余万亩,大多数烟草种植区农田建设良好,水利设施齐全。在不影响烟草生产的基础上,推广烟后种植玉米技术,每亩将新增产玉米350公斤,可实现烟草粮食双丰收。按推广应用50%计算,每年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约200万亩,增加粮食7亿余公斤,促进农民增收10余亿元。三是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技术。充分利用水稻、麦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多样性种植技术,通过不同作物的科学时空配置,形成立体作物种植群落,不仅有效降低病虫害危害,而且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
二、实施“3+3”联合行动,创新县校合作新模式
云南农大与革命老区剑川县的结对帮扶已有10余年历史。学习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学校把活动与实施县校合作“3+3”联合行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同期安排、同步实施。所谓“3+3”联合行动,即云南农大的一个学院与剑川县一个部门对口剑川一个乡镇,云南农大有关学院的一个党总支与剑川县有关部门的一个党总支对口剑川一个农村党支部,云南农大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与剑川县百名干部对口进剑川百个自然村和百家农户,进行一对一立体式对口帮扶、科技示范、科技成果转化及政策咨询,创新农村党建、人才培养、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新模式。
目前,学校精心组织了100名教授、博士组成了技术指导组,重点抓好编制方案、组装技术、构建技术体系、技术培训指导和技术实施情况督促检查等工作,力求做到“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按照行政包干、专家包片的要求,百名教授、博士分别负责106个核心示范区的组织实施,分不同作物和不同节令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编制了9种作物的种植技术指导手册,建立与农户联系制度,实行蹲点服务,保障各项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