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注重突出实践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作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深入调查研究,“危机”中找“玄机”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厦门大学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地方经济主要产业链开展调研,细致了解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力求找准破解“危机”的“玄机”和出路。一是领导班子牵头,开展主题调研。学校主要领导先后带队深入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厦门、漳州、赣州等地方政府开展调研十余次,重点考察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海西经济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对学校在金融危机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健全了校企、校地信息共享平台。二是科研力量介入,启动专题研究。学校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开展“科学发展与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与高等教育关系”等课题的研究,目前已经承担相关课题十余项,其中教育部有关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1项、省委省政府重点课题5项。
二、积极建言献策,“危机”中促“转机”
厦门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努力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优势,通过组织论坛、举办讲座、提供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政府建言献策,为企业答疑解惑,引导人们全面认识金融危机,提升克服危机的信心和能力,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应对危机的思路和举措。一是进行宏观预测,服务经济决策。研究、公布了2009年至2010年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对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经济形势进行了评价和展望,为政府应对危机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二是组织建言活动,积极出谋划策。在全校开展了“科学发展促转机,我为应对金融危机献一策”活动,其中《金融危机是增加中国石油储备的好时机》等一批想法好、质量高、针对性强的计策得到中央重视,被政府采纳。三是同时进行对接,服务地方举措。为应对金融危机,厦门市提出“18510工程”发展计划,厦门大学紧扣地方发展思路设计了涉及生物医药、信息、能源等40余项产业对接服务项目,提出了《厦门大学服务厦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5年)》,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四是开展危机教育,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把企业请进学校,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先后开设了8期高级职业经理人、投资人培训班,讲解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之道,提高企业中高层领导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决策能力、风险认知、应对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危机”中抓“契机”
厦门大学注意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机遇,以创新精神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科学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服务,力争为促进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多做贡献。一是建设创新平台,为优化海西产业布局服务。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疫苗、药物、先进材料、能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十大创新平台,为构建海西经济区优势行业的工业产业链提供了支撑。二是发挥学科优势,为培植新经济增长点服务。进一步积极推动相关学科应用研究和技术的产业化,校企合作建设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半导体照明产学研研发基地”、“ 厦门养生堂产研基地”等,有力地促进了海西经济区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三是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服务。进一步全面梳理规划了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层次,加大工程技术类和应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培养产业升级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