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任务,紧扣“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工作目标,大力开展“校地互联,结对共建”,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把政策带入千家万户,积极将智力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果,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构筑校地联盟,优先参与新农村建设
长江大学把“构筑校地联盟,以科技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作为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方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从工作思路上确立了助推新农村建设的优先谋划地位,找准教学科研与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着力打造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的有效平台。学校还与恩施州、荆门市、神农架林区等40个地方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构建了互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根据地方的发展需求,及时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广泛参与地方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工作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长江大学以此为工作重点,在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上狠下功夫。在咸丰县,原来广为种植土豆、红苕等粮食作物,产值和产品附加值低,学校选派科技人员在对当地的环境、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产业转型,大力发展茶业、中药材、林果、畜牧和魔芋种植,并以此形成咸丰县的支柱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松滋市,有关专家对200多个村进行整体规划,建议推动生猪业的发展大提速,现已形成杂交品种的万头猪场。在素有“水袋子”之称的监利县,农民以前主要进行常规鱼的养殖,产值不高,在专家建议下开始进行特种养殖,主要养殖黄鳝和泥鳅,产品供不应求,大都销往上海及江浙地区,“水袋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钱袋子”,农民的收益大大提升。
三、发挥科技优势,优质服务实惠农民
长江大学积极探索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新型服务体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村人才培训、结对扶贫、专家创业、科技“三下乡”等工作。组织专家进行科研攻关,着力解决了一批农民生产实践或产品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长期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如长江中游农村农民开启致富途径的黄鳝网箱养殖项目、制约山区魔芋种植户发展的魔芋软腐病根治技术、薄壳核桃优株繁育技术、黑山羊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与洪湖市开展深度合作,致力探索适合仙洪试验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方法;在金桥村建设300亩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实现水稻和棉花品种优质化和“一品化”。组织专家教授驻点公安县,开始柑橘、葡萄等5个项目的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在农民家门口搭起科技咨询摊,现场为农民解疑释惑。在农民最需要的地方,长江大学的专家教授就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线。当江汉平原爆发猪囊耳病时,学校的专家及时深入荆门市东宝区农村,对养猪大户进行悉心指导,受益农户涉及两个乡镇的35个村1000多养殖户。优质周到的科技服务,让广大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与此同时,长江大学还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积极促进农村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帮助地方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承担了当阳、仙桃、通山、江陵等县市的部份乡镇的新农居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二是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兴山、咸宁的乡村研究和制定了农业生态旅游、山头经济开发模式等产业发展规划,为咸丰、松滋、枝江、洪湖等县市进行了农业产业规划和农业科技园规划等;三是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对口支援仙桃、公安、松滋、江陵等地的10多个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培训医疗卫生人员,无偿为农民诊病治病;四是开展“三下乡”活动,在田垄上宣传党的农村政策,进行法律咨询和文艺表演;五是重视和开展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刚刚荣获首届“湖北发展研究奖”的“鄂西山区绿色资源开发战略”等软科学难题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咨询服务,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