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统筹区域发展,当前振兴西部急需人才……今年6月我就要博士毕业了,我决心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报社会,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到灾区去。”中国药科大学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成果暨学习心得交流会上,学生党员崔楠的发言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崔楠是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年迈多病的境况,他毅然放弃出国深造和高薪就业的机会,选择成为一名四川省选调生,即将远赴北川支援灾区重建,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实践科学发展观。崔楠的人生选择在平静的校园内引起了极大震动,更引发了全校师生关于青年就业观、成才观、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
青年学生党员应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事业之中。崔楠虽然家境困难,但并不无助,学校和社会上有太多的人在关心和帮助着他。从进入中国药科大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奖贷助勤免补”六位一体的帮困助学体系就给了他有力的支持,及时发放的各类助学金,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免除后顾之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更是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了他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关怀。父亲癌症治疗期间,得到了政府的救助,他深深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成长的经历,坚定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信念。他时常提醒自己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青年一代人格的健全、自我的提升,师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前年,崔楠所在的实验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体老师一致决定将所获全部奖金用于资助南京一中春蕾班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赤子情怀。老师们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传递爱心。他和实验室的同学们一起,与春蕾班的孩子们结成“一对一”帮扶组,从学业、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给予孩子们关心和帮助,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鼓励他们不畏困苦、自立自强。
即将毕业的崔楠,曾经慎重考虑过自己的就业问题,以他的科研能力和取得的成果,毕业之后出国深造或获得高薪职位似乎都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认为,青年人的就业选择不应局限于谋求一份挣钱谋生的“职业”,而应着眼于找寻一项能甘心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事业”。“5•12”大地震特别是人们大灾面前展现出来的大爱,经常令他泪流满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灾区缺医少药,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像自己这样的专门人才,他萌生了到灾区去支援重建的想法。当得知四川省选调生招考的信息后,崔楠毅然报考了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在得知他这一选择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惊讶,有的人感到不理解,有的人认为他是一时冲动。崔楠说,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有的人追求物质的享受,而他追求精神的富足。先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奋斗,自己这一代人应该继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灾区的重建、西部的振兴需要软硬件支持相协调、相配合。硬件可以靠国家扶持、兄弟省市援助,而软件最重要一环就是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能够有机会为灾后重建出一份力,为西部发展做一点事,他深感荣耀,这份荣耀值得他放弃出国的机会,值得他放弃外企的高薪职位。
七月,崔楠将带着父母的嘱托和师长的教诲奔赴灾区。他舍小家,顾大家,选择扎根西部,到祖国最需要和最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当代青年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崇高精神体现,是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中国青年奏响的时代最强音。崔楠对职业的选择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写下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