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115期

辽宁省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各具特色

  近日,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建华专程到辽宁,对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调研,召开了辽宁省部分高校党委书记座谈会,辽宁6所省属高校在座谈会上分别介绍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做法和经验。

  辽宁大学通过“回头看”抓整改促落实。辽宁大学作为辽宁省首批试点高校,今年2月顺利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任务。学校党委5月初专门召开会议,通过回头看学习、回头看问题、回头看作风,把各项工作理一遍、过一遍、查一遍,切实抓好整改方案的逐条落实。学校在巩固学习实践成果方面,多举措全力促进学生就业,利用文科综合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模拟银行、案例分析、同声传译等实训基地;设立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投入30万元创业基金,鼓励和资助学生自主创业;通过设立全国首批大学生紧急救助员培训基地,与沈阳保税物流中心、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合作,为更多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学校潜心建立长效机制,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把“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背靠背全程资助贫困生”等活动制度化,确保常抓不懈。学校及时修订和确立各类规章制度,努力形成推动创新、促进发展、激励先进、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煤炭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突出地矿学科特色,推进产学研合作,为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学校深入阜新、朝阳、铁岭三市开展调研,制定了相关战略规划,围绕辽西北特色产业,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工利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持。学校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百名教授进企业”学习实践活动,与阜新市政府共同制定促进阜新经济转型科技行动实施方案,举办多次科技合作座谈会,与数十家企业举办10余场项目对接洽谈会。制定特殊政策,选派100余名教授和1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明确要求进驻企业的教师必须保证每周有1到2天时间在企业工作,每年为企业解决1到2项技术难题,改进1套工艺技术方案。学校紧紧围绕突破辽西北和阜新转型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设了生物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灾害防治工程、煤与煤层气等16个本科与高职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培训急需人才。

  辽宁中医药大学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好骨干带头作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力提高校、院两级班子和干部队伍科学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情,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深入联系点调研、深入课堂听课、下基层现场办公、每人为师生至少做一场学习辅导报告以及分别与中层干部、高级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谈话等多种形式,带头学习和调研,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表率。加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打破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人事管理界限,通盘选拔优秀干部充实二级单位,使班子的知识、职称、年龄结构以及执行力得到优化和提高。加强对专兼职党务干部的培训、锻炼,着力提高政治理论和思想认识水平,强化组织观念和廉政意识,改进和完善工作作风。注重干部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机制的完善,在干部考核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缩短考核周期,实行干部周工作报告制度,并在校园网上公布,强化民主监督,收到了较好效果。

  沈阳音乐学院做好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促进校园和谐稳定。沈阳音乐学院将帮扶困难学生工作作为学院学习实践活动重点破解的难题之一,将帮扶对象由特困生,拓展至学习、心理、就业、创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和择业观,解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将帮扶主体由党员领导干部,拓展至全体党员和党外教职工;将帮扶范围由校园拓展至学生家庭。学院还为解决灾区学生就学问题建立了汶川学子班,从重灾区农村招收了100名家庭困难学生,加大帮扶力度,一是建立专项基金,保证其学习生活。二是针对“5•12”一周年为地震亲历者心理敏感期的实际,组建心理疏导小组,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大心理疏导工作力度。三是针对学生专业与技能基础差的实际,抽调骨干教师免费为他们补课,为其备考本科专业打下扎实基础。四是建立汶川学子家庭走访与帮扶制度,在他们就读的7年中遍访每个家庭,了解实际情况,加大帮扶针对性。学院还设立了“困难学生帮扶基金”,形成帮扶救助工作的长效机制。基金以学院财政资助、教职工捐赠和社会赞助为主,目前已筹集300余万元,为帮扶工作的长期开展提供了保障。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毕业生就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根据市场用人需求,注重IT专业通识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努力构建与IT人才培养规格相一致的知识、能力与课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1321”的教学模式,即1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各专业在实践学期分别安排概念实践、技能实践和项目实践,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院与21家企业达成了用人合作协议,并与惠普、东芝、阿尔派、现代高技术、东软等知名IT企业签订了人才定制培养协议,探索从单纯为某一企业定制培养模式转变为主动适应IT行业不同岗位的主动定制式培养模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用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坚持典型引路,推动科学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涌现出了雷锋式的先进典型――路永洁同志,她是该校理学院基础课数学教学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忘我工作,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今年1月因劳累过度去世。学校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和向路永洁同志学习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典型引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学校党委下发文件号召学习路永洁“五种精神”, 即默默无闻、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潜心育人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迅速掀起了“学永洁、做永洁,走永洁之路”的热潮。路永洁生前所在的工会小组被命名为“永洁工会小组”;校园网、报纸、广播站开辟了学习专栏;制作了学习宣传路永洁事迹的专题片;组建了路永洁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到各学院各基层单位进行宣讲,已为全校师生作专场事迹报告12场,直接听众达19000人。在典型示范下,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果,机械工程学院的一位同学患有严重的白血病,全校师生自觉捐款达40万元;路永洁生前所教班级的一名同学也以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感人事迹,当选为辽宁省大学生“十大道德楷模”。

(责任编辑 张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