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福建省各高校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学习贯彻《意见》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发展的契机,围绕福建省委把海西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建设“两个先行区”)这一战略部署,着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海西建设中不断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一、深入学习,广泛调研。各高校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服务海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广大师生学习领会《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采取中心组学习、座谈交流、撰写研讨文章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入研讨。福建工程学院围绕“怎样培养海西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等四个专题,闽江学院围绕“如何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更好地推动海西和省会中心城市先行”等三个问题,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围绕“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厦门市‘18510工程’发展计划”等方面展开学习讨论。为找准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海西建设,各高校还主动“走出去”,把视野拓展至校门之外,寻求服务海西、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良策。福建农林大学先后向福建省检验检疫局、清流县人民政府、泉州丰泽区农林水局等合作单位和用人单位发出征求意见表85份,问计求教,征询对学校坚持科学发展、服务海西先行的意见建议。泉州师范学院围绕“加强校地合作、突出服务地方、探索科学发展”的主题,深入企业、中小学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新趋势,积极探索和研究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二、理清思路,凝聚共识。各高校表示,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优势,服务海西,加快发展。福州大学提出,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海西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机遇,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务实有为,科学发展,贡献求强,加速推进学校转型和创业型大学建设,提高服务海西建设能力,在提升海西科技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实力和人才培养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闽江学院在四个方面形成服务海西建设的共识:积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省会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力推进闽台联合培养人才,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担负大学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加强闽台文化研究。三明学院先后制定了《服务海西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规划》和《关于实施“服务海西发展规划”的意见》,配套出台了相关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坚定了服从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增强了服务海西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各高校根据《意见》精神,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全方位服务海西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十县十乡十村”农业科技示范点计划,大力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及高产示范基地、闽台农业合作研究示范基地;实施“五个百进农村”计划,每年选派百名教授进农村进行科技服务,组织百支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进农村,选拔百名大学生当村官,送百项致富技术进农村,送百种科普书籍进农村,积极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福建中医学院创新对台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全面推动与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慈济大学医学院等多所院校本科生互换、学分互认工作,启动在校学生海(境)外学习经历项目,首批40余名本科学生将分赴台湾五所高校学习;推动研究生互访、指导老师互聘、合作开展研究等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的融合;与台湾有关高校、企业共同推动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推动闽台特色药物的研发。福建工程学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客车节能减排技术及其产业化,面向海西装备制造业的新材料制备、测试与成型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与支撑技术研发,绿色新型钢构建筑技术研发及应用与面向海西服务平台建设等11个服务海西重点建设项目,已经专家评审并获得立项。莆田学院加强妈祖文化和闽台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高校、学术机构的合作,推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增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