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173期

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
四川大学积极探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

  四川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及支援灾后重建的实际,紧紧抓住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重大契机,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践行科学发展、服务灾后重建、献礼六十华诞”为主题,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探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识国情、受教育

  四川大学紧密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依托社会实践进一步增强学习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青年学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一是把弘扬民族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与献礼新中国60华诞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重温历史”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承红色光辉?传革命精神”红色之旅革命圣地参观考察活动和“访杰出校友?寻历史足迹”川大杰出校友寻访活动。二是把积极投身实践、践行科学发展与献礼新中国60华诞紧密结合起来,开展“见证发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包括“忆改革之路?展腾飞之举”建国60周年成果主题宣讲活动、“担时代责任?与祖国同行”社会调研活动和“扬青春热情?促城乡发展”新农村服务实践活动。三是把服务家乡建设、承担社会责任与献礼新中国60华诞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奉献祖国”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服务家乡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实践服务活动,切实服务家乡群众,引导学生关爱社会、服务社会。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题实践活动,包括城乡环境清洁志愿活动、“我爱我家”城乡环境清洁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百万学生文明志愿服务和环境大调查”活动等。

  二、深入开展“服务灾后重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做贡献

  四川大学始终把支援四川灾后重建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以若干具体的主题实践项目为支点,面向全校范围公开招募志愿者,组成暑期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促使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项目化”,确保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学校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智力优势,组织开展灾区医疗卫生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灾区为群众进行健康普查,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咨询;组织开展灾区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灾区担任志愿教师,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开展灾区科技支农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举办农民培训班、进行现场指导等方式,深入灾区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组织开展灾区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组成志愿者业余文艺演出队,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赴灾区巡演,丰富灾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志愿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灾区,开展心理抚慰、建筑规划、防灾减灾、关爱灾区留守学生以及地震“三孤”人员关爱等志愿公益活动。

  三、开展“投身公益事业?共创社会和谐”暑期挂职锻炼活动,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长才干

  四川大学集中组织学生骨干到城市社区、企业、农村进行挂职锻炼、开展调查研究,在参与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过程中,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学校把组织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作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学校把组织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与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学校进一步深化与成都市锦江区区直机关、武侯区街道办事处、高新区社区文化站、成华区所属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的合作关系,共争取到360个挂职锻炼岗位,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挂职锻炼,真正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学生自我成长成才、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四、加强指导和引导,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四川大学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暑期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工作,将活动参与方式细化为校级团队参与、学院重点组队参与、学生自行组队参与、学生挂职锻炼及学生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等多种方式,注重区别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会骨干、大学生骨干及优秀博士生优势力量,组成由54人参加的“四川大学赴彭州学生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团”、“四川大学赴什邡灾后重建博士服务团”及“四川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赴万源实践团”等3支校级团队。学校各学院结合本单位实际,充分发挥各自学科及专业优势,组成了由760余人次参加的48支暑期主题社会实践团队,由各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导教师,分别带队深入基层、深入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积极鼓励跨学院跨专业学生分别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和地方需求,根据主题实践项目自行组队进行社会实践,共组成团队58支,参加人数达到414人。学校在重点组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鼓励不能参加统一活动的大学生开展“办一件有意义的事,提一个合理化建议,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写一篇社会实践心得”活动,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回到家乡积极参与当地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