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互动式”原则,有针对性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在解决师生实际困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扎实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坚持互动整改,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在整改落实工作中,强调三个互动原则:通过主体互动,组织师生参与制定和完善领导班子整改落实方案,全程参与和监督各类问题解决;通过机构互动,推动校部机关与各学院、教辅单位之间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通过职能互动,统筹各职能部门关系,要求各部门在协商中确定整改举措,避免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问题。“互动式”整改落实有力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师生员工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取得的实效。一是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突破。完善了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度,推出促进就业十大举措,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97%和96%,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二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办公用房、教师教学和科研用房444间,增加学生自习座位2500余个;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着重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住房等困难,目前已为教职工成功申请限价房62套。三是便民利民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构建。筹建了后勤服务大厅,为师生提供便捷快速的投诉、咨询、报修等11项服务项目;启动了学院路校区电视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学校安保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实施双百计划,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注重依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载体,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专门成立了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指导委员会,采取项目化管理机制,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突出专业特色和社会服务,精心组织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即“组建100个实践团队,对应服务100个村镇;选定100个研究项目,最后形成100项成果”,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升认识、增长才干。经过申报、评选、培训等各个环节,最终实施的100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法律援助、政策宣讲、支教帮困,又有参观考察、实践调研、课题研究。围绕保增长,实施了一批总结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反思影响新农村建设各种问题的项目;围绕保民生,实施了一批调研养老、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的项目;围绕保稳定,实施了一批研究推进法治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项目。
三、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注重把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以制度促整改、谋发展,着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切实推动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怎么培养法律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四跨式”(“跨专业、跨学位、跨学校、跨国家”)培养模式,在全国高校率先启动六年制“法学实验班”,与用人单位建立定期联系,强化学生知识应用和职业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具有浓郁法治文化气息的“厚基础、高素质、宽视野、强能力、复合型”人才。二是打造学科发展平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战略,成立学科发展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各学科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建设交叉学科培育平台,形成结构合理、互动有序的学科建设格局,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三是构建全方位法律服务格局。把学校的科学发展与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主动发挥法学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法学研究中心、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推动法学教师团队深度参与国家、地方立法,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积极建立面向全国政法系统的培训与教育机构,为提升政法干部队伍素质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