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工程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依托,以开发产业化技术和工业产品为最终目标,坚持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技术转移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焦主要问题,明确技术转移工作思路
北京化工大学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在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上下功夫,围绕如何全面提升学校技术转移能力、实现技术转移工作的科学发展广泛开展校内外调研,把着眼点放在寻求共识、总结经验、明确方向上。一是指导思想上提出大开放战略。大开放战略是学校技术转移工作的行动纲领,即在继续坚持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二是技术转移策略上注重实效。学校主动出击,深入企业,服务地方,既坚持政策的灵活性,又重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实效性,让企业从技术转移过程中得到实惠、见到效益,也要让学校通过技术转移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能力。三是具体实施方针上坚持内外并举。既要练好内功,使自身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所转移的技术经得起企业的检验,又要讲究外在,随时跟踪企业和市场的技术所需,了解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二、注重实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不断探索和创新技术转移模式
北京化工大学把务求实效作为技术转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不同的技术受体和需求,在传统技术转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技术转移模式。一是作为规定动作,每年都组织由学校领导带队的专家教授团、博士生团深入燕山石化、齐鲁石化、开滦集团、神华集团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开展科技交流,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并针对性开发和推介。二是与具有大化工产业结构的重点地区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科研、成果资源优势,与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合作成立研究院,搭建服务地方或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先后与常州市、威海市、厦门市等地方政府签定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已建成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工业生物技术平台正在建设之中。三是成立由学校科研团队与国内外企业共建的联合科研机构。双方共同提供研究经费、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人员配置,根据企业或地方当前的技术需求和未来的技术储备制定项目指南,组织校内教师独立或联合企业共同申报项目,通过立项、研发、检查和验收等一系列过程,完成技术向企业或地方的定向转移,典型的机构有中新国际纳米工程中心、蓝星北化离子膜电解槽新型电极联合研究中心等。截至到目前,学校已与包括中石化、燕山石化、齐鲁石化等在内的1300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合同,技术合同数量和科研经费到款同比均有大幅度增长,1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或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些成果转移到了全国几百家企业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建立健全技术转移的长效机制
技术转移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北京化工大学在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各种模式背景下的技术转移过程中,不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和科研经费,而是综合考虑学科发展、领域拓展、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等因素,建立健全技术转移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学校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工作的科学发展。一是组建技术转移中心。学校整合了相关资源,组建了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突破了在人员编制、运行体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局限,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校的技术转移工作。二是搭建技术中试平台。学校结合“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在昌平基地搭建了学校技术成果的中试平台,培育具有显示度的大成果,提高技术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三是规范校企联合机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鼓励成立并规范管理各类校企联合研发机构,有效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在项目、咨询、培训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四是建设学校外设机构。作为试点摸索经验,2008年学校设立了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旨在将学校研究开发机构、成果放大中心和技术转移部门布局在技术市场的最前沿,努力搭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平台,运行一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技术转移业绩。目前,学校正筹划在珠三角、环渤海等地设立校外研发和转移机构,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地方的共赢。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